第一章 帝國遺產的繼承人(第4/9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從避暑山莊回京後兩個月,猝然崩逝於暢春園。

  《清高宗實錄》卷一說:乾隆繼承皇位是“聖祖深愛神知,默定於前;世宗垂裕谷詒,周注於後”。乾隆也說,康熙當時之所以叫出他的生母來相相面,也是因為起了托付之意,“即今仰窺皇祖恩意,似已知予異日可以付托,因欲豫觀聖母福相也”。(《乾隆禦制詩初集》)

  這個說法也許有所誇大,不過在傳位於胤禛的決定中,弘歷肯定起了作用。對於這個兒子,雍正心底有一種特殊的感念之情。

  當年十二月,朝鮮國大臣金演在與清王朝的外事交往中聽到了這樣的消息:

  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知其不能起,召來閣老馬齊,對他說:“我的第四子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歷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乃以為君臣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訓誡胤禛。解脫其頭項所掛念珠,對胤禛說:“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賜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言訖而逝。(《朝鮮李朝實錄》)

  有人說這個記載不盡可靠。不過,已經遠傳到朝鮮,可見這個傳聞傳播之廣,也可見在雍正剛剛繼位之際,未來乾隆皇帝的大名以及其與祖父的特殊關系就已經廣為全國所知。從雍正登基之時,弘歷就成為太子的第一人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一,雍正皇帝即位後首次前往天壇,舉行祈谷大典。還宮後,雍正把弘歷召到養心殿,賜給他一塊肉,讓他吃掉,此外沒再說一句話。弘歷默默吃掉這塊肉,味道十分鮮美,不過分辨不出是什麽肉。乖巧的他吃完肉後,也沒有多說話,就退了出來。不過此事給了他極深的印象。因為在此之前,不論什麽事,父親對他和弟弟弘晝都是同等對待。而這次只獨獨召見他一人,並且是在剛剛從天壇回來之後,顯然是有深意的。從那時起,聰明的弘歷就已經知道自己被父親默定為太子了。(《乾隆禦制詩五集》)

  二 毫無心理準備的接班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特殊體質的遺傳,清代帝王之死大多幹脆利落,很少有拖泥帶水纏綿病榻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這四代皇帝,死前都沒有什麽征兆。從“偶染微恙”到撒手人寰,短則三天,長不過一周。因此,嗣皇帝的詔書中往往有“忽遭大故”“聞之驚慟”之語。

  不過,雍正的死相比其他人,還是更為突然了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十點左右,大學士張廷玉剛剛就寢,突然被一陣急劇的敲門聲驚醒。

  圓明園的太監前來傳旨,召他火速入宮。

  張廷玉一邊向圓明園“疾趨”,一邊心中惶惶不安。白天剛剛見過皇帝,怎麽這麽晚又宣召?

  從西南門進入圓明園來到寢宮,他驚訝地看到,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經兩目緊閉,呼吸微弱,不認識人了。

  張廷玉在回憶錄中說自己當時的反應是“驚駭欲絕”。雍正今年不過58歲,年齡並不算老。前兩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皇帝身體確實有些不爽快,不過仍然辦事如常。雖然二十二日,病情加重了些,但仍然能接見大臣,處理政務,何以這麽快就陷入彌留狀態?

  太醫進藥無效,拖到二十三日子時,在大家的惶惶無措中,雍正去世了。(《張廷玉年譜·雍正十三年》)

  對於雍正的去世,後人產生了種種推測,其中最荒誕不經的說法當然是呂四娘飛劍取首級。不過當代史學家比較一致的結論是,雍正的暴亡是服用丹藥所致。

  作為清代帝王中最有個性的一個,雍正的為人行事多有離經叛道之處。他精研佛法又迷信方術,對道教的丹藥理論十分感興趣,平時愛吃丹藥“即濟丹”,還經常把它賜給自己的親信大臣。他在後宮之中養了幾位道士,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雍正提煉能令他增強精力、延年益壽的“仙丹”。(《雍正傳》)雖然正史不敢記載,但考究諸多種史料档案,原本沒有致命大病的他,應該確系病急亂投醫,在道士的勸說下服用了含有劇毒的“丹藥”而提前離開了人世。最有力的證據是雍正死後第三天,嗣皇帝就將宮中那些煉丹的道士全部掃地出門。(《清高宗實錄》)

  雍正去世如此倉促,以至於沒來得及留下任何遺詔。誰都知道在此情況下,最重要的事當然是確定新君。弘歷和弘晝此時忙於大聲哭號,宣布誰是新君這件事必須由大臣們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