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腥風

王溥將這段時間自己和夥伴的調查集結成文,又花了一個冬天的時間仔細琢磨,終於形成了一份八千余字的策論,這才帶領他的夥伴,來見張邁,並述說了自己的疑問。

“在河中、天竺的長久統治?”張邁放下策論,說道:“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至少在現在,我看來是無解的。”

“無解,那元帥是說……”

“河中與中原相隔萬裏,消息來回,別說中原要直接,就算是要委派官員過來,也是行不通的。一來,河中的百姓未必肯服氣,中原來的官員也未必能治理好河中,二來,你覺得有多少中原的士子願意萬裏迢迢去河中做官?在我這一代人,以我的威望以及我和郭洛之間的關系,我應該可以保證河中不叛。但我和郭洛都死了以後呢?我們的子孫,仍然能維系現在的這種脆弱的宗藩關系?我自己對此可不樂觀。失去了來自中原的支持與輸血,河中後人在那裏的統治只怕逃不出兩種結局:本土化,或者被本土人驅逐。”

王溥黯然,他捫心自問,要自己來西域已需要下決心了,如果要長達數年地在河中為官,就算自己願意,自己的家人,只怕也不願意。違反人性需求的事情,永遠無法持久進行的。

張邁道:“除此之外,還有武力的持久性——西域如今的安穩局面來源於我大唐鐵騎的威懾。現在唐騎天下無敵,但這種情況並非常態。西域也好,漠北也罷,野蠻民族雖然這幾年被我們打壓下來了,但野草總是不可能斬盡殺絕的,總有一天,他們仍然會重新成長為新的大患。所以西域和漠北的問題,不只是距離的問題,還有蠻族武力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解決,所有的隱患就都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而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除非……”

“除非怎麽樣?”

“除非我們能將中原與河中的距離變短,能將野蠻民族的武力廢掉。”

“那怎麽可能!”

幾個學子齊聲叫道。

山河之間的距離怎麽可能變短?又不是有仙家法術!

至於廢掉蠻人的武力,怎麽廢?如果有這種辦法,漢武唐宗早就做了!

“恩,聽起來不可能,但其實是有可能的……”張邁悠悠說:“第一個問題,河中和中原之間的距離,不可能縮短,但如果我們的運輸能力變強了,那就相當於是縮短了距離。如果能夠保證從長安到蔥嶺以西,一個月之內兵員與物資都能抵達的話,那麽河中也罷,印度也罷,納入長久統治便都不在話下了。”

“從長安到嶺西?那也不可能的。兵員輕騎快馬,或許能夠,但這樣萬裏疾馳跑到蔥嶺也沒法打仗了,更別說物資,大宗的戰略物資,怎麽可能運到嶺西,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粟,能行走於絲綢之路上的商品,全都是絲綢這樣的貴重物……”

“當然不能靠馬,也不能靠人力馱運,而是要靠……”張邁道:“科學。”

“科學?”王溥道:“元帥是說,科舉之學?”

張邁臉上現出哭笑不得的神情,但也沒有責備,沒有解釋,只是說道:“在西域多看看,多學學,慢慢的,你會懂得的。恩,如果你還想在我身邊呆得長久,這一門學問,不要求精通,但至少也必須要懂得的。”

……

對張邁來說,遙遠的東方。

對鄭渭來說,遙遠的北方。

五千裏的漠北,被一場大雪覆蓋了。

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天策大唐統治下,並不全都是歡樂的,富裕的,也有痛苦的,貧寒的。

與西域、河北的逐漸富裕,荊北、河南的回復生機相比,大漠南北的部族仍然掙紮在生存邊緣。

天策大唐的建設投入並非全面開花,主要的財力物力,都投入到商路的維持和幾大中心城市的建設上。從政策傾斜的角度來講,燕、津、鄴、汴四大都市是得到了絕大財力的支持,中原的農村是得到了農稅上的減免,但大漠南北,則被完全忽視了。

從天策七年秋天開始一直到現在,整整三年了,有超過三十萬的部落青壯年都滯留於中原,或者在燕京建城,或者在晉北挖煤,或在陰山挖礦,或者在天津開港,留在草原上的就只剩下老弱,他們苦苦地,但是應該繳納的賦稅卻沒有減免。

一場漠北征伐,一場臨潢府大戰,已經將大漠的財富搜刮殆盡——大部分被契丹帶去了遼東,還有一部分被天策帶進了長城,都窮到底了,但還在繼續壓榨著,壓著大漠牧民最後的底線。

天可汗的春風,一直吹過了玉門關,卻沒有到達漠北半步!

中原的復蘇與西域的新生,伴隨著的是漠北的哭號與衰亡。

不知道有多少部族熬不過過去的三個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