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全面緩沖期的到來

天策七年,春。

這是一個不應該興兵的日子。中原連番大戰已經拖疲了整個國家的國力,更何況去年的關中大戰更是剛剛止息,春天更是萬物經過寒冬之後開始生長的季節,要想讓國家休養生息,就必須停止一切可能破壞農業生產的活動——更不要說興起大兵了!

但石敬瑭還是大舉行兵!因為他有一個大義名分:收回燕雲!

燕雲當初“借給契丹收稅”(石敬瑭的說法),如今則要收回,收回國土,義不容辭也!

這時燕雲落入契丹手中為時日淺,燕趙之士無日不盼國土重光,因此石敬瑭一在朝堂上提出此議,武將們便異口同聲,將文臣的聲音都壓下去了。

沒錢,那就籌集啊,沒糧,那就強征!

有什麽事情,比國土光復、金甌無缺還重要的?就是苦了百姓一段時間,也必須收回燕雲,不然等契丹改變了主意,那時候要從河北平原、汾河河谷仰攻地勢較高的燕、雲諸州,可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流多少血,付出多少代價了!

所以,石敬瑭的命令迅速得到了貫徹,就連馮道也勸不住。

大軍分三路出發:

第一路,出河北,為東路,進駐幽州,由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杜重威統領,杜重威既是軍中宿將,又是石敬瑭的妹夫,正所謂既親且貴。

第二路,出河東,為西路,準備進駐雲州,由太原留守石重貴統領,石重貴是石敬瑭的侄子,其父早逝,石敬瑭就將他收為養子,河東是石敬瑭的發家之地,太原是整個河東的核心,石敬瑭兵發洛陽之後會將太原交給他掌管,信任程度不問可知。

第三路,仍出河北,但行軍路線卻位於兩路之間,為中路,既定的目的地是燕、雲之間的蔚州,作為東西兩路的接應——這一路人馬數量不到一萬人,卻是清一色的騎兵,核心部隊尤其有名,乃是三千白馬銀槍的騎兵部隊,尤其是主力千騎,乃是清一色的白馬,主帥高行周,其父乃是後世演義中有“五代十國第一名槍”之稱的高思繼,高行周子承父業,威名赫赫,號稱中原騎將第一。

只可惜去年汗血騎兵團的表現太過突出,那是直破契丹、幾乎要擒胡主耶律德光的威勢啊!尤其是中原士人漸漸承認天策亦為中國之後,更是在聲勢上將高行周壓得死死的,因有汗血騎兵團之稱,說書人口順,就將高行周所部稱為“白馬銀槍團”,而且漸漸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甚至白馬銀槍團內部兵將也接受了這個名號。

這個名號聽來也煞是威風,奈何有汗血騎兵團在前,這白馬銀槍團的稱呼就有幾分附驥尾的山寨感覺,所以高行周面子上沒說什麽,內心深處卻對這個稱呼十分不滿。

三路人馬,東、中兩路就食於河北,河北遠離關中,在去年的關中大戰中受到的影響較小,倒還勉強可以支撐起兩路大軍,西路則是以太原留守軍隊為主力,從太原到雲州,距離不遠,若不發生持久戰鬥,耗費糧食倒也還在可以承受的程度之內——這個後勤補給方案,是馮道竭力爭取後的結果,即便如此,仍然要從山東調糧進入河北,從河南調糧進入河東,又從淮泗調糧進入河南,以彌補大軍行動所造成的糧食缺口。

這一動,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原各地登時紛擾,百姓還沒從去年的戰爭創傷中恢復,又再次陷入新一輪的苦難中了。

……

三路大軍,分路北進,到了燕雲之後,將由杜重威鎮守幽州,由石重貴鎮守雲州,若發生大戰役,則石重貴要受杜重威的節制。

杜重威從洛陽出發時,石敬瑭親握其手,嚀嚀叮囑他此去必要以規復領土為最重,契丹有什麽要求必須盡量滿足。

……

當杜重威出發時,曹元忠和耶律屋質也從秦西出發了。張邁也是握著曹元忠的手,說的卻道:“此去契丹,一切相機行事。”

這時候的曹元忠,還不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問道:“遼主的意圖如果與我方條件有所差別,元忠能做什麽樣的主張?”他這是在問自己的權限了。

張邁道:“我們長遠的目標是海內一統,但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有時候走得慢反而走得遠。當前甘隴正在休養期間,是沒法發動大戰事的。只要能保住目前的戰略優勢,一段時期的平穩對我們更有力,等到我們蓄力完滿,那時候再雷霆爆發。”

曹元忠點了點頭,但目光中仍然有疑問——他要知道自己具體的權限。

張邁沉吟著,道:“若楊易和薛復有機會會師,你有機會見到楊易,就由楊易、薛復和你三人共議北面攻防大略,只要符合我們長遠目標,千裏國土的進退都由你們三人共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