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陣營

二月下旬,涼州中樞忽然傳出了一個消息,第一夫人郭汾和國老楊定國都流露出了對高昌囤積居奇者的巨大憤怒,跟著鄭渭以留守三重臣的名義,敦促高昌的糧商與國分憂,以紓民困。不過考慮到涼州到高昌的距離,高昌那邊的回應暫時還沒傳回來。

在此之前坊間早就對中部日趨高企的糧價顯得很擔心,這時一聽到消息無不談論紛紛,又過一日,五執政忽然召集在涼所有糾評禦史,並發下文書,準備處置中部囤糧擡價一事,消息傳出,滿城嘩然。

一時間市井的茶樓酒館都議論了起來,至於糾評台上的禦史們更是人人關心,分頭搜集高昌的情報,準備在三日後的“大議”中提出自己的意見。

什麽是大議?

原來這糾評台的設置,從各地挑選、召集糾評禦史作為天策大唐中樞與各地的重要聯接環節,同時也是官方與民間的中間機構,由於糾評禦史的挑選在各行各業都有代表性,所以是很重要的民意代表,不過自糾評禦史出現以來至今人數漸多,基本上各州各縣、各行各業、各教各族都有,而天策大唐日常行政,又非所有事務都需要所有在涼糾評禦史參與,因此便將各禦史分門別類,有主議商業的,有主議宗教的,有主議治安的,有主議刑律的,有主議工程的,有主議教育的,有主議貪腐,共十六個部門,並在糾評台的四周逐漸興建了一些房子,作為各分議禦史議政和住宿的場所,每個部門以堂為稱,如主議教育的叫明倫堂,主議宗教的叫教化堂,民間口順,就叫他們做糾評十六堂。

十六堂平時分別議論所處領域,唯有發生大事之時才將所有在涼禦史都召集起來,這便是大議。大議會在涼州目前最大的官方建築進行——即糾評台也。

……

天策政權自建立以來,所作所為甚得民心。而且民眾對於一個政府的評價不但有絕對標杆,還有相對標杆,張邁所領導下的天策政權若是比起後世成熟的現代政府自然還有很多不足,但比起安隴前任的統治者——不管是回紇還是歸義軍那都好得太多了,而比起周邊的政權如後唐、契丹、已經滅亡的嶺西回紇、陷入混論的薩曼以及四分五裂的吐蕃等都明顯好多了,百姓心滿意足,對政府的施政基本上的評價都是正面的,貪官汙吏不是沒有,但這時候高層正處於銳意進取階段,從張邁到鄭渭也都著力於打擊貪腐,這倒是上下同心了。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天策政權對於境內民眾的言論便顯得十分有自信,在對待民間輿論上采取以疏導為主的態度,這便造就了天策境內——尤其是幾個大都市十分活潑的市民議政氛圍,尤其涼州更是人人開談無忌憚,“八卦”風氣甚濃,一些大膽些的變文僧甚至常拿大臣來揶揄,卻也沒有人來因言治罪。

當然,對於張邁卻是沒有人敢口頭冒犯的,盡管官方並未定下一條汙蔑領袖罪,但以如今張邁在安隴的人望,誰敢人前說他一句壞話怕不得馬上被周圍的人用口水淹死。

以涼州如今的風氣,坊間百姓只恨日子太平靜了沒談資,如今忽而出了這樣的大事,自然人人關注,個個談論,那糾評台也是準許百姓進入旁聽的,旁聽席位有限,所以一發布要出這事,幾百個旁聽席就有幾千人搶,最後只能按照慣例——將所有人的姓名寫在紙條上,扔進一個大桶抽簽。

而在大議舉行的前三天,坊間開始熱吵,到大議舉行的前兩天,坊間開始分成幾派意見來。糾評禦史們入涼之後和各界都有廣泛聯系,各界對他們十分尊重,而他們也很注意采集民間的意見,因此在入糾評台大議之前,就都到自己在涼州的好朋友見采集意見,而坊間的民眾也紛紛聚集在願意采納他們意見的糾評禦史身邊,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同的陣營。

一些酒樓、茶肆也從中看出了商機,設法招待來一兩個糾評禦史,只要有糾評禦史來了,肯定就會有不少民眾跑來問糾評禦史是什麽看法,或者是表達自己的看法希望糾評禦史能將這些說法帶進去。一來二去這酒樓、茶肆的生意就火爆了起來,其它的酒樓、茶肆乃至一些開放的寺廟也都效仿起來,竟因此成為涼州自發形成的議政點。

這其中,以幾個地方最具影響力,第一個是涼州最大的酒樓——位於城南的劉伶居,第二到第十幾個,則都是位於城東商業區的十幾個廉價酒店、低價茶樓。

這個分野看似自然,其實裏頭卻大有文章。

原來在涼州剛剛開始的規劃中,城東屬於商業區,是在一片荒蕪之中商戶們自己建造房屋,甚至搭建帳篷,政府除了在要求其建築保持距離以防火、在各地設治安崗亭以防盜等公共服務方面有所介入之外,其它基本不聞不問,所以城東建築花樣雜亂不堪,有高層次雅致的住宅,也有低層次甚至只是一個帳篷的商鋪,從境內到此的商人都聚在此,入城討生活的苦力乃至乞丐也在此,失足婦女們做生意當然也都在此,酒館茶樓食肆什麽都有,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各種下三濫的玩意兒都在這裏落地生根,是三俗的淵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