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大昭寺(二)

大疏勒地區占地廣袤,東與於闐相接,西出葛羅嶺山口吐納河中,內部河流眾多,蔥嶺、昆侖的積雪化作水源向內灌溉,形成眾多的綠洲,有河流處便有農田,如疏勒本城是開發較早的地區,下疏勒農牧交叉,至於這兩個地區以外的內河流域,大規模開發之功靠的還是疏勒的唐民。

河流灌溉區以外,在更加偏僻的蔥嶺半山坡,以及綠洲之間的半幹旱地區,有著開闊壯麗的草地牧場,吐蕃、昭武九姓以及沒落的突厥人等貧窮部族遊牧於此。疏勒唐民種地之余也飼養家畜,主要以雜食類家畜——豬以及農田所需的牛為主,牧民們所飼養的牲畜則以羊與馬更多,所以雙方有互相交易的需要。唐民的農業生產原比牧民們的畜牧生產來得穩定,可是雙方都生活得十分困苦,因為薩圖克為了供應大軍的建設與維持征收了極高的賦稅,甚至怛羅斯方面的軍糧維持、庫巴方面的供養也都從這裏抽取。

這些農業灌溉區和草地畜牧區交相間隔,構成了大疏勒地區食物的主要來源——即便是以這個時代的生產技術來說,大疏勒地區也是一個足以提供近百萬人口糧的大農業區。鄭渭的父親鄭萬達當初接到法如的邀請之後,曾想過要來疏勒做包括谷物與肉類在內的糧食買賣,他的野心若能得遂,這可是一個極其龐大的計劃,不止能賺大錢,甚至可以借此影響到整個西域的軍政格局,但是做糧食買賣,無論是哪個時代都必須和當政者建立緊密的互信,考慮到薩圖克不大可能給與這麽大的支持,鄭萬達才放棄了東進的計劃,反而搬到了更西邊的撒馬爾罕去。

鄭萬達放棄疏勒代表著那個時代商業力量的取向,全盛時期居民超過二十萬人的疏勒城,如今只剩下約莫八萬人,由於絲綢之路沒有打通,這座城市還在繼續沒落。

在八萬人口當中,數量最龐大的是下層人的小商販與工匠,工匠以東方混血血統居多,信仰多為佛教與明教,小商販中東方血統、龜茲血統與波斯血統三分天下,信仰方面則佛、祆兩家分庭抗禮。若以黃種人和白種人來分的話,疏勒本城八萬人,明顯的黃種人占據了一半,白種人占據四分之一,另有四分之一為混血者。

天方教在疏勒主要是征服了統治階層,就絕對數量來說還不占優勢,然而由於有統治階層的扶持,其現有的勢力顯然比其它三教要大得多,甚至展現出一教壓三教這種咄咄逼人的趨勢。連奈爾沙希作為明教暗中的長老,為了生意上的打算,竟然也對疏勒的統治者屈服,宣稱願意改信天方教。

可是最近,情況卻出現了反動,首先是天方教在大疏勒的重要據點——下疏勒因為明教教徒起事,被迫集體遷往疏勒本城。下疏勒對疏勒天方教徒來說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因為天方教在這個地區的教義傳播者——一位流亡到此的薩曼王子便埋骨於此處,當年薩圖克之所以皈依了天方教,這位薩曼王子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埋骨所在也成了疏勒地區天方信徒心目中的聖地,而如今竟然被摩尼的教徒占據,天方教徒如何肯依?因此疏勒本城的信眾長老,日日都向胡沙加爾施加壓力,要求他出動大兵平滅。

事情的進展一開始很順利,因為明教教徒根本就不是疏勒正規軍的對手,只打了一場野戰便傷亡慘重,被迫守城,天方教的掌教忽然又覺得這些摩尼的信徒此次的舉動或許是件好事,如果能借此機會將所有明教教徒徹底清洗,下疏勒不就成了一座全新的、純粹的天方之城了麽?有一些教徒甚至已經開始想著要給這座城市重新起一個名字了。

可惜局勢的變化來得比他們的預想更快,那支本來應該還在怛羅斯的“唐寇”大軍,竟然猶如從天而降一般出現在托雲小鎮,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支唐軍竟然只靠著三百騎兵,就打了一個極為漂亮的勝仗!

“三百人打敗七千人!”

這簡直是一個神話,聽說過那次戰爭的人無不驚呼乃至不敢相信,然而事實已經擺在眼前,在“唐寇”的威脅下,疏勒本城已經,而胡沙加爾也迅速調回部分圍攻下疏勒的軍隊,本來已經岌岌可危的下疏勒危險也得到了緩解。

“這支唐寇,是長了翅膀會飛麽?”胡沙加爾想起了馬斯烏德,想起了霍蘭,想起了塞坎,這三人都是在回紇內部可以與他相提並論的重臣宿將,卻無一不例外地在“唐寇”手裏吃了大虧,馬斯烏德和塞坎身死,霍蘭受傷貶職,從最新接到的消息看來,似乎連博格拉汗都在這夥唐寇手底下吃了敗仗!

“這是怎麽回事呢!”怛羅斯失陷的消息薩圖克並沒有進行大面積的宣傳,可消息靈通的人還是都知道了,作為疏勒的方面大將,胡沙加爾更是對其中的內情知之頗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