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政黨大爆炸

當李克載來到政事堂時,見到的是一派雜亂景象,閣臣們吵得天翻地覆,周煌是一副慷慨赴義之狀,袁世泰也一臉堅定地高聲嚷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見李克載出現,眾人目光全投了過來,不少人臉上還有不忍,似乎想為周袁二人說清。在他們看來,周袁兩人勾連兩院,鉆宰相推選制的空子,是敗壞朝政之始,皇帝該是不容舊局崩解,太子定已領了皇帝之令。

“還有袁世泰麽?好,這下兩邊齊了……”

袁世泰是典型的王道派,政見偏向獅黨,認為國家該盡量對工商放手,上層的精力該集中在軍事外交上,爭雄寰宇,跟周煌正好針鋒相對。

“陛下就只說,既然大家都爭起來了,就去中極殿談個明白吧,選個合適時間,主題麽……”

面對股股期盼的目光,李克載給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中極殿大議。而大議的主題該是什麽,父親之前在宏德祠裏的話又回蕩在李克載心中。

讓士大夫守住天人大義,讓民人通往士大夫之途徑寬闊暢通,在此基礎上,建立以宰相提領兩院和政事堂的治政格局,建立以黨爭為骨的權柄格局,勝敗不破底線,這就是英華政體的最後一環。

“宰相將掌財權,總攬國政,皇權只顧軍權和外事,議的就是這宰相之變。兩院和政事堂之隔,宰相推選舊制,都得應此而變。”

這一環涵蓋太廣,格局紛疊,李克載選擇了這一環的提手作為題眼,這也是他這個未來的皇帝,在為自己的權柄漫天開價,到底最後相權會升到哪一步上,他拿捏不準。

饒是如此,周煌、袁世泰以及其他閣臣都紛紛變色,陷入震驚之中。相權的範圍比之前並沒有太大外擴,但財權徹底放手,已是絕大象征,這意味著皇帝在內政之權上將進一步虛化。

袁世泰和周煌對視一眼,原本心中的決然也化為忐忑,原本他們也只是想撬動舊局,還預想著會有絕大阻力,至少要面對皇帝和太子的疑惑和置疑。可現在舊局就在太子一番話裏轟然崩塌,他們兩個挑頭的將登上舞台,主導局勢之變,他們擔得起嗎?

楊俊禮、程映德和向善至默默對視,心中翻騰不定,四十多年前,他們盡管都才年方弱冠,卻毅然投身天下之變,追隨皇帝劈開今人世。如今治政之勢再變,讓他們就看著袁周兩人獨領風騷,實在不甘。

預定在四月二十日的中極殿大議不僅徹底攪動了政事堂的人心,兩院以及民間全都鼓噪起來了。一般人都只把這次大議理解為更改宰相推選制,可士人們卻清楚,宰相推選制的黨爭之制才是核心問題,而黨爭之制下的皇權相權分割,更是定百年之基的根本問題。

三月五日,劉綸等人宣布重建同盟會,通過報紙向天下明發會章。同盟會致力於南北合一,本土海外一體,共護華夏天人大義。跟以往只談大義名分的會章不同,同盟會明確提出了治政方針,強調國家該助一般民人保溫飽,該致力於社會公正,該以仁為本。

三日七日,段林棟、沈復仰等人攜手建共和會,也學同盟會明發會章。共和會的綱領口號是“富民強國”,目標幾乎跟同盟會如出一轍,但具體的治政方針卻是減稅松綁,任有心有才之士自己搏浪。

此時周煌和袁世泰還沒有正式宣布加入到兩個會黨中,黨爭從會黨發展為“政黨”,再到新的宰相推選制,這之間還有一系列步驟要走,他們身為政事堂大員,還不能在中極殿大議前就一步到位,因此他們,乃至整個政事堂都必須暫時置身於政黨這一變勢之外。

僅僅只是這一樁變勢,就已讓國中人心沸騰了。共和會和同盟會明發會章後,還開始廣招會員,建立常態化的組織。很多民人,包括不少基層知識分子,以及某些還未脫舊世思維的人,都覺得這是大逆不道之行。自古以來,國家都絕黨爭,如今為選宰相,為掌國政,竟然有人光天化日,堂而皇之地組黨了!?

可依照英華“國無明法則可行”的法事精神,共和會與同盟會的一系列驚天動地之行,並未引發動蕩。政事堂的反應是循政務常例,向兩院和大理院(國法院)呈文,要求給出涉政會黨的管控章程,確保政黨的行為不會背離英華立國大義,威脅國家安全和皇室權威,而兩院和大理院的回應則是列為中極殿大議的從屬議題。

此時國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上層早已搭好的台子,國政大局將有大變,政事堂對會黨參政的處置措施僅僅只是個形式。

共和會與同盟會建立,卻不等於黨爭的角色已經明朗了。政事堂和兩院裏,不少人都外於這兩個黨的格局,於是紛紛林林的黨派在三月內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