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沸騰的南洋

淡馬錫,原本此地有古國叫“獅國”,梵語稱為“新加坡”,當南洋艦隊依照當年鄭和下西洋時所知的爪哇古名標注在海圖上時,“新加坡”一名就此斷絕,現在大家只知淡馬錫。

四百年前,馬六甲蘇丹王國在此建立,一百五十年前,葡萄牙人破壞了此地,在另一個位面裏,要到1818年後,才由不列顛人占據,繼而發展為“不列顛皇冠上的另一顆明珠”。而在這個位面,1740年前後,就已置於英華控制之下。

此地在另一個位面裏之所以崛起,源於不列顛與荷蘭爭奪馬六甲海峽控制權,以及遠東貿易中轉港的大背景。而在這個位面裏,此地就再沒這般價值,西北面的馬六甲已是英華管治地,也就南洋艦隊看中這裏海灣遼闊,風平浪靜,還有內河淡水相通,是絕佳的艦隊駐地,因此將這裏當作了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海軍基地。

鐘三日和徐家兄弟靠港淡馬錫,不僅把黑奴賣給了轉戰此處的中間商,還從他們那得知了馬六甲之亂的來龍去脈。

徐善問:“去年都還只是零星暴動,今年怎麽搞成這樣了?”

奴隸販子恨聲道:“那些滿嘴安拉的南洋土猴子就該割個幹凈!”

接著他摸摸鼻子:“當然,咱們這邊手腳也不是很幹凈……”

他所謂的“咱們這邊”,倒不是指國家,而是指華人。

暹羅以南的華人跟南洋其他地方不同,呂宋、扶南、勃泥等地華人不是英華直屬地,就是殖民公司托管地,算是華人“嫡系”。而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爪哇等地華人,跟當地土人以及葡萄牙、荷蘭等國殖民者混居日久,利益盤根錯節,對英華天朝的態度傾向有些模糊。

再考慮到土著人口眾多,信仰不同,英華沒有直接以武力建起國家或殖民公司,而是靠與各蘇丹國、酋長以及歐人殖民者締結相關條約,確保華人地位,獲取通商利益,這些地方的華人就只能算是華僑。

但這片區域裏還有兩個例外,一個是馬六甲,為了確保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英華采取葡萄牙荷蘭人的方式,脅迫柔佛蘇丹國以及實際統治此地的天猛公出讓馬來半島南端的統治權,以馬六甲自由城為中心,吸納馬來半島的華人。另一個是亞齊,三十來年前亞齊暴亂,時任南洋大都督的賈昊領兵屠城,滅了亞齊一國,將這裏劃歸西洋公司管治。

今日馬六甲之亂,看似又是亞齊之亂的重演,但情況有所不同。亞齊之亂只源於當地穆斯林與華人天廟的信仰沖突,而如今的馬六甲之亂,背景更為復雜。

“一對是暹羅的大將軍鄭鏞鄭信父子,一對是宋卡王吳陽吳文輝父子。”

奴隸販子說到的兩對父子都是華人,馬六甲之亂,就源起這兩個人。鄭鏞和吳陽都是在英華建國後才投奔海外的,但他們都是循著舊世的海外關系而去,並沒有投向呂宋或者勃泥等殖民地。

鄭鏞是廣東澄海人,去了暹羅,得了暹羅財政大臣的賞識,當了一個小小官吏。那時正是英華商人趕赴暹羅大興造船和稻米業的黃金時代,鄭鏞借機搭線,很快成了英華造船業在暹羅的大商代之一。恰逢英華拉著暹羅打柬埔寨,戰呂宋,再打緬甸、萬象,多年征戰。鄭鏞參與船隊調度,運兵運糧,屢立大功,又入了暹羅皇帝的眼,委他為海軍大臣,授以大將軍之位。

鄭鏞不懂打仗,可他的兒子鄭信卻是天才,從英華香港海軍學院畢業後,仿效英華伏波軍建起一支隨船步兵,打擊暹羅灣內內形形色色的大小海盜,很快就聲名鵲起。而跟柔佛蘇丹國之間爆發的幾次沖突,他的部隊更展現出了接近英華的驍勇和戰力,暹羅皇帝不惜以皇女下嫁,希望能籠絡住他,不讓他回歸英華。

相對鄭鏞而言,吳陽就更是白手起家的豪傑。此人本名吳讓,南洋土著喚歪了音,成了吳陽。他是福建漳州人,聖道十年左右跟父親到了北大年。不久後北大年華人就集體遷移到馬六甲一帶,但有些人不舍熟土留了下來,吳陽就是其中之一。

盡管本地華人漸漸凋零,但成年後的吳陽卻長袖善舞,不斷經營,遊走在暹羅和柔佛之間,十多二十年下來,暹羅和柔佛蘇丹國天猛公治地之間的幾座城和上百部落,竟然都置於他的管治之下。而他也同時從暹羅和柔佛、天猛公兩國拿到了藩屬名義,幾乎成了獨立一國。

吳陽的兒子吳文輝也不是普通角色,畢業於黃埔陸軍學院,心懷大志,不僅想讓宋卡獨立為國,還對南面柔佛蘇丹國垂涎不已。他曾對父親說:“陛下(聖道)封帝四海,吾等生逢此時,何不請之?”

這野心不止吳文輝有,鄭信也有,而他們的父親都持“只要不惹惱天朝,怎麽都好”的默許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