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 新世之下大團圓

史載聖道二十四年,道光二年,滿清覆滅。

但滿人卻不這麽看,對這一年大清和滿人的歷史變遷,他們有自己的說法,還不止一個版本。

入英華一國的滿人明面上以愛新覺羅·胤禵為首,實質以依舊健在的胤禛和弘歷為首,這一派滿人重立嘉慶廢帝,否定道光皇帝的正統性,就不能用道光紀年,因此滿清去國該是嘉慶四年。

入朝鮮的一派滿人,雖對外立起建州朝鮮的國號,年號也改為永和,但這只是對外文章。在其祭天、祭祖,宗室妃嬪冊封譜牒等各個場合,依舊以滿清正朔自居,建州朝鮮的滿人絕不承認滿清已滅,甚至“大清國史”都還年年不斷編著。

此時的滿人還不止兩個皇帝,族國兩裂時,滿人反而攀上了帝王之業的巔峰。

九月上旬,班第逃出盛京時,還擄走了乾隆長子永璜,將其立為鹹豐皇帝,以此大義名分,收攏盛京之北的潰逃滿人,這一支滿人也以滿清正朔自居,妄圖在黑山白水間繼續跟英華周旋。

九月下旬,兆惠和年富在寧古塔被英華紅衣擊敗,兩人將手裏所握的乾隆三子永璋立為同治皇帝,北撤入黑龍江城,宣稱自己才是滿清正統,以此大義名分號召昔日的野女真,也就是新滿洲諸部。

聖道二十四年,滿人裂為四部,每部都有一個皇帝。而吊詭的是,四個皇帝都以昔日聖道開列的年號表為憑。

嘉慶和道光不提,班第和兆惠在聖道所給的滿清年號表裏淘貨,也是不得已之策。他們所立的皇帝都不可能脫離乾隆帝統,否則難以號召其他滿人。而乾隆是靠著聖道才登基為帝的,聖道還留下了這張表,為乾隆之後各代皇帝提前定好了年號,這事子在滿人一族裏無人不知。滿清在乾隆之後的兩代皇帝都按這張表取年號,這就是一樁大義名分,他們不能無視這個名分。

這名分還有現實的好處,可以向聖道和英華擺出俯首求和之姿,有爭取個合法存在的理論前景。

只是這麽一來,那張表裏只剩下宣統和康德兩個年號,而後百年變遷,遊離在英華和建州朝鮮之外的滿人始終捏不成團,年號根源之爭就是一個關鍵原因。

四部裏,三部滿人都堅決否認滿清覆滅,但對英華來說,這三部滿人是什麽態度,根本沒必要理會了。

班第和兆惠兩部不過是兩股流寇,收復盛京、吉林城、海參崴和寧古塔等遼東要地後,英華以遼東都護府為臨時軍政管治機構,改盛京為沈州,將關外之地劃分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越年遼東都護府還將升格為安東大都護府,進行至少長達二十年的軍管。

在此期間,軍事一面,照抄西域和華北經驗,以紅衣和義勇拉起交通網,控制住遼東的人口稠密區,再靠賞金推動鏢局清剿鄉野,震懾交通難及之處。民政一面,以華北移民逐步擴展統治區域。整個遼東大地,雖不能如華北那般很快盡數歸於英華掌控,可滿人已不足為患。

班第和兆惠兩部人口不超十萬,又無牢固後方,加上其他零零散散部族,絕不超過五十萬,其中頂天不過能有一半被兩部裹挾。別說二十年,十年後,英華遼東人口就可能超過三百萬,這兩部滿人在遼東再無容身之地,只能向更北之地拓展生存空間。

對於建州朝鮮,盡管國中也有“打過鴨綠江,殺光滿洲人”的言論,但已不是主流。遼東已復,滿清覆滅,連慈淳妖婆都被抓了,現在大家都翹首等著大判廷怎麽審裁滿人,大多數國人都覺得,再窮追猛打下去,毫無意義。同時朝鮮又沒什麽大利,何苦讓國人再流血犧牲,讓那些滿人蹲在朝鮮,抱著鮮人一起爛下去最好。

因此英華國史館的官方史料裏,既不理會另外三部所謂的“滿清未滅”之論,也不理會國內滿人非議的道光年號,就這麽愣愣地記了一筆:聖道二十四年,滿清道光二年,嘉慶復位,滿清去國。

十月二十五,東京天壇人頭攢動,十數萬人在此集會,親身見證歷史性的一刻:滿清滅亡,華夏一統。

滿清道光小皇帝在盛京退位讓國,滿清實際已經亡了,可那場“去國奉明”大戲是慈淳太後茹喜搞的花樣,不管是英華還是留在英華的滿人都不承認。加上盛京所獲滿人,總數接近五十萬的滿人得借專屬於他們的大義名分融入英華,嘉慶就是這麽一道橋梁。讓嘉慶代表大清,代表滿人,向英華請降,大判廷才不會將他們這些滿人跟另外三部滿人一視同仁。

嘉慶皇帝頭戴冬帽式樣的朝冠,身著明黃十二章袞服,在紅地毯上五體投地,恭謹拜倒,身後跪著一大片身穿滿清朝服的宗室官員,胤禵、阿克敦、尹繼善等人跪在前列,份外醒目。在他們前方,頭戴十二旒冕冠,身著玄色袞服的聖道皇帝昂然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