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二章 偉業將成,誰擔百萬命

英華在聖道二十四年三月起兵北伐,就軍事而言,北伐是倉促而為。但三個月不到,就已盡吞山東、河南、山西,同時內屬蒙古諸部也紛紛請降。相對大明伐元,這進度足以用風馳電掣形容。

元至正二十七年(1467年)十月,朱元璋委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帥,統兵二十五萬,由河南山東兩個方向北上伐元,一路勢如破竹,花了四個多月盡復山東河南。之後再入河北,到洪武元年七月兵臨大都,元順帝北逃,總計費時約九個月。

復河北時,山西和陜甘還未入大明版圖,直到洪武二年十二月,明軍擊敗擴廓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的西北軍勢,才算完成北伐大業,總計費時兩年有余。

英華北伐之勢,在後人評述中以“赤潮蕩澤”一類詞匯形容,之所以這般犀利難擋,不僅在於滿清已無死抗之心,還在於英華早早安定西北乃至北疆,河北之地已處於四面合圍,只余遼西走廊的境地。

與此同時,人心蕩動之深,也非舊世所及,軍事在英華北伐中已不占絕對力量。即便加上中途急調來的師營,英華北伐大軍也只有十四個紅衣師,兩個藍衣師,總數十二萬,算上漠北兩萬蒙古騎兵,還未達到總帥部事前預計的兵力預估,跟在正規軍後的十萬義勇幾乎沒承擔什麽作戰任務。

六月九日,第一軍的禁衛第六師抵達黃村,第三軍的禁衛十七師抵達宛平,第五軍的伏波軍左師抵達通州,第四軍的九十騎兵師遊騎營也過了八達嶺,此時出自羽林、龍驤兩軍的四個百字頭精銳紅衣師才剛從陜西入河南,自南洋調回的原虎賁軍一師才在登州上陸,自南洋調回的原鷹揚軍一師,還坐著海船剛過台灣。

這六個精銳百字頭師是北伐的總預備隊,眼下看來是沒什麽大用場了,皇帝最初調遣他們,不僅是循戰略正途握著充足兵力,也存了一絲讓這些老部隊分沾北伐榮光的私心。

而當日在北京百多裏外的涿州,北伐行營裏,幾個人的出現就是純純的私心了。

“孟加拉已經盡吞入國,有宋總督和西洋公司在,天竺事務暫時沒什麽問題,臣此來是求陛下指點天竺乃至波斯的下一步方略。”

西洋大都護賈昊一本正經地道,在他身後還有胡漢山和魯漢陜兩位海軍都督,見皇帝斜眼瞥到他們,都咧嘴露牙,展示著無辜笑容。

“哈薩克中玉茲、土爾扈特人已經歸順,再加上烏恩齊人,我們在西域已是全面進擊之勢,有方堂恒照應,沒什麽亂子,我……我是回來向陛下述職的嘛。”

西域大都護吳崖賊賊笑著,身後還立著羅堂遠、王堂合等一幫西域大員,一個個你推我擠,生怕被李肆第一個瞅見。

“我?臣不是要在北洋提調海軍事務麽?為什麽要跑到北京城下?這……這陛下到哪,總帥部就到哪,臣在這請印不是很方便麽?”

海軍大佬,已過六旬的蕭勝拈著花白胡子,眯眼作嚴肅狀。

李肆無語,再看看明顯心中有鬼,不敢擡頭對視的唐努烏梁海大都護張漢皖和北庭都護玉漢翼,心說你們這幫家夥,欺君慢上,該推出轅門,砍頭一百遍!

西域、唐努烏梁海、北庭、西洋南洋,周邊局勢都相對穩定,即便不穩定,如西域,那也是被英華握著主動權翻攪起來的,軍政主官暫離幾個月也沒什麽大礙。這幫家夥以“休假”、“述職”等各種理由奏請回內地,他也允了。

可沒料到這些人一日千裏,都掐在復北京城的關口趕了回來,而且還不約而同在這一日聚到他身邊,明顯是搞法不責眾。

看著這幫都已不惑的家夥,蕭勝更是半頭白發,可投向他的目光卻如三十年前那般清澈,更含著即將功業圓滿的期待時,李肆心中那點嘀咕也瞬間消散,這是該他們得的,不僅是他們,不管是身負要職,難以脫身的部下們,還是那些已長眠於大地的英烈們,都有權分享這樁榮光。

“北伐復土,華夏一統,這榮光非朕能獨受的,也非你們所盡分的,而榮光之下的血跡也同樣灼目,你們一路行來,這兩面也該都看到了。”

李肆還是要敲打他們一下,北京未下,各路兵馬都在爭著敘功了,這些家夥不約而同湊過來,也存著不甘謝定北和張應這些人獨沾偉業的心思,這話是提醒他們,偉業之下,除了武人,還有其他人,而華夏為此一統所付出的代價,也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麽輕微。

說到此來行程,眾人默然,他們這一路所見,的確撼動至極,即便隨著皇帝走過這三十年,一同定鼎英華,可親眼看到那一幕幕場景時,依舊難以置信。英華一國,朝野上下,竟然能爆發出如此磅礴的力量,一寸寸洗刷著北方大地,而這力量所掀起的腥風血浪也讓人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