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 獅虎黨爭:朝堂皆亂泥

“國家大政如用兵,自有取舍之道,自古以來,朝堂治政皆有分歧,不過都是士爭。若任民人亂法,動輒要挾官府,這一國何以成國?”

政事堂裏,文部尚書屈承朔侃侃而談。武西直道事顧正鳴和湖北巡撫楊燁兩人都把河西鄉民人打為滿清密諜,雖是當作籌碼打擊對方,但同時也將民人排除在政爭之外。薛範陳史等大員都默認此論,怎麽處置顧楊之爭是一回事,他們的“滿清密諜論”卻是要接受的。

次輔鄔亞羅很不滿,出聲反對,屈承朔身為調和派,發言勸說。屈承朔這話說得很直白,幾乎與北宋文彥博對宋神宗說的“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一個意思。朝堂和地方官府怎麽鬥,都是官僚的事,絕不能讓民人摻和進來,面對民人,官僚又該抱為一團。

不管是管軍務的範晉和蘇文采,還是管法務的史貽直,都覺得這話雖不合英華立國大義,但就國政實務而言,卻是正理,因此都沒做聲。

鄔亞羅也已六十多了,早年就是個燒窯的,得皇帝指點和提攜,一族借玻璃、水泥、瓷器和琺瑯等業成為顯赫工閥。在彭先仲等人也淡出國政,專心工商事的時代,還被皇帝壓在政事堂,不僅是連通工商之需,也是皇帝看中他老執倔,還留著民人本色的脾性,能遏制政事堂沆瀣一氣官僚化的步伐。

鄔亞羅惱道:“東院問事函諸位都看過了,別以為在此事上能糊弄住東院。”

尚書左仆射,吏部尚書楊俊禮搖頭道:“正因如此,才不容東院借民人大做文章。東院那幫院事根子依舊是士人,雖能傳民聲至廟堂,卻又以民心為籌碼爭權。真要容他們入政,那是誤國。”

中書右丞,商部尚書向善軒附和道:“東院不歷實政,行事頗多乖謬,更欲奪法權在手。年前提《國罪法》,竟要在國中設互舉防奸制。此法真要得行,人人互視為敵,那是什麽情形!?朝堂相爭,若是再引他們入局,國家危矣!”

大理寺卿史貽直顯然深有體會,搖頭苦笑著。

中書左丞程映德嗯咳一聲道:“國政雖有取舍,卻不容枉法構陷,河西法正既已投告,循法而行就好。便是東院過問,也說不了什麽,史公,你說呢?”

政事堂執掌內政,雖不如宋明那般決斷所有軍國事,但也是一語動國,因此行事說話都很有考量,自有裏表之分。程映德這話在座眾人都聽得懂,那就是認可顧楊的“滿清密諜論”,並且從法判層面坐實,而這就需要主掌法判的大理寺卿史貽直點頭。

這一論要坐實很好辦,此時南北並不絕來往,就算是偏僻一村,總能有繞到滿清的牽連,而密諜又是軍國案,不是可容訟師發揮的商事刑民案,只要皇帝沒有明確反對,大理寺推動縣府乃至省法院,在查勘谷城知縣所提的證據上松松手,就可以走出一個水滴不漏的流程。

史貽直沉吟片刻,微微點頭,在他看來,此時正值段國師喪期,皇帝一心求穩,讓大皇子歷政就是最好的證明。以“滿清密諜論”隔開東院,防止河西慘案推著武西直道與湖北之爭升級,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見範晉蘇文采都沒有提出異議,鄔亞羅沒好氣地冷哼一聲,也沒再堅持。

接著主管海外事務的程映德道:“還是先談談周寧案吧……”

這一談就是小半個時辰,依舊沒什麽結果。皇帝過問了此案,都察院不得不賣力查探,結果發現呂宋總督周寧的確有私德不彰之行,而且還可能犯有逼害民人和以權謀私,挾私報復等罪。

程映德主張此事是周寧個人問題,周寧去職,換個總督就好,薛雪卻認為,自賈昊之後,歷任呂宋總督都出過類似問題,說明這不是個人之罪,而是呂宋已不再適合用托管制,必須單獨劃為一省。

在這事上,程映德只是前台,背後則是以門下侍中之職,掌握都察院,同時連通計司和中書省商部的陳萬策。薛雪一方有尚書省和樞密院支持,兩方相爭不下。

範晉一直不作聲,見兩方都有些臉紅脖子粗了,才開口道:“此事出自大殿下之言,諸位最好再想想,自己所持之論,是否能說服大殿下。大殿下還注意到了武西直道和湖北之爭,說不定會找到哪位請教……”

眾人沉默,薛雪跟陳萬策默契地對視一眼,然後提議休會片刻。

偏廳裏,薛雪道:“呂宋可以緩緩,但周寧必須下去。”

陳萬策道:“即便下去,也得用其他的理由,否則官員們人心不安,就連師兄你也得小心了,之前師兄在青海和漠北……”

薛雪臉色有些變了,拂袖道:“蒙古人送我婢妾不過是你情我願,魔都督身邊那些小姑娘,大半都還是佛都督送的,怎能在這事上作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