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放眼於外

宋既直接亮出了觀點:“舊日炎黃拓土,開我華夏三千年基業,而我英華既行亙古未有之變,自是要定下一個千年之業!歐人踞西,華夏為東,寰宇之東,不管是極北,還是大洋,都該是我華夏之地,其利都應握於華夏之手!如此方能在這寰宇變局中,為子孫後輩留下應得之產。”

再一個聲音響起:“說得好!”

不必轉頭就聽出來了,這是軍中第一人,海軍總舵主蕭勝。

“千年太遠,只看百年,也必須跟羅刹人爭極北之地。羅刹人由極北入大洋,若是穩住了陣腳,就如猛虎踞高石,隨時都可能向南撲下。這還只是北面,羅刹人還在西域壓迫準噶爾以及舊日波斯大食之地,西域乃我漢唐故土,必定是要復的,到時還要與羅刹人在西面接壤,與其到時兩面相爭,不如先安北,再防西。”

蕭勝這話出口,李克載頓時振奮了,不僅宋既支持自己,連蕭老大都支持自己,看來自己這份方案是有著落了。

不過他也不是尋常少年了,腦子一轉,疑惑頓生。蕭盛掌舵海軍,怎麽會支持奪極北之地呢?海軍的利益之地在西洋和大洋,尤其是在西洋,跟歐人爭奪天竺、西洲(非洲),這才符合海軍的立場。

見李克載微微皺眉,蕭勝笑著向他眨眨眼睛,李克載釋然,該是蕭老大故意要跟陳萬策作對。他卻不知道,蕭勝卻是真心支持北進方案,因為……

“英華海陸兩面擴張勢所難免,而陸路分兩個方向,一個是極北,一個是極西。極北好奪,極西卻是無底洞。奪了極北,羅刹人肯定要跟我們在極西力拼。那時要跨過漢唐故地再朝外打,就必須壓上一國之力,不管是陛下,還是一國人心,肯定都不情願,到時重心還得落在海路上。”

這是蕭勝的百年大計,也是海軍王道社的共識,為了長遠利益,可以犧牲一些短期利益,推動英華確立陸路戰略的百年大計,然後就是海軍的天下了。

宋既瞄了一眼蕭勝,心說這先海後陸之策,在你們辦的刊物上喊得震天響,此時卻用來討好大皇子,真是欺負人家小孩子見識不足。

雖犯著嘀咕,可兩人的意見都是一致的,作為熟悉全球大局的朝廷文膽,以及同樣有全球視野的海軍,兩方心目中的英華未來版圖基本相似,那就是陸路止於極北和西域。

但對專注於國中事務的陳萬策來說,這版圖就太大了,西域是漢唐故土,基於大義,必須要復,可極北之地卻沒必要去爭,或者說是得不償失。

陳萬策搖頭道:“你們說的道理或許對,這種天下之利,奪之則是百年基業。但也別忘了,想和做是有區別的,先不說奪極北之地要花多大代價,就說奪了之後,能不能守得住?”

“說到拓土,就不得不說安南。這兩年,安南形勢越來越撲朔迷離,安南士子和工商,乃至大越皇子都在懇請內附,可國中不僅東西兩院反對,連尋常民人都不願接納安南,為什麽?因為安南入國後,朝廷就得幫扶。這兩年因幫扶江南,各省增稅接濟,商賈民人都吃了一些虧,大家自然再不願舊事重演。而且大家都很擔心安南內附後,以往得利之途就斷了。”

“僅是安南都是這般情形,更別說那極北之地,無人心根基,無穩利可固,得了怕是轉瞬就要丟掉。”

陳萬策感慨道:“我英華立國,講的是公私兩利合一。只談一面,都是失道。要論公利,始皇帝所立基業,創兩千年華夏新世,其利何其大也?可此利卻未與當時民人之利相並,結果二世即亡。若是我們只去求百年公利,無視國人私利,這可是要重蹈覆轍的。”

這話是英儒派老調重彈,但陳萬策的見識顯然不止於此,他繼續道:“即便朝廷開民智,導民識,可除開我等廟堂之人,又能有多少人願意看到百年?而且這百年公利,又未必能化為個人私利,因此極北之地,若是無私利相授,能奪也不能守,那又何苦為之?”

這是說到現實問題了,視野再開闊,分析再透徹,規劃再美好,也總得著眼於現實。

李克載心緒也沉重起來,沒錯啊,如果光去看大業,去求功績,卻不管民心,不僅得不了贊譽,反要背上罵名,當年隋煬帝幹的事不就是前車之鑒麽。

想到此,李克載也開始在反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真錯了,極北之地就沒必要去奪?

宋既點頭,陳萬策的現實論不可能忽視,但這觀點背後的思維還是僵化的,他反問道:“為何羅刹人能做到?”

得,事情回到了原點上,為什麽羅刹人行,我們英華不行?

蕭勝咧嘴笑道:“那自然是羅刹人在極北找到了公私兩利兼備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