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沒太監,乃聖君

不盡快將這英朝權政結構搭起來,李肆就真沒辦法活了。

作了幾天準備,再花幾天分別回應軍政工商民各界人心,稱帝半月後,李肆終於在普仁殿再度召開禦前會議,此次會議被稱為“皇英國政大議”,這一次會議調理了英華國政根基,從國政體制上闡述了李肆該怎麽兌現《皇英君憲》。

後世史書上說當日秋高氣爽,文武百官緊密地團結在以皇帝陛下為核心的大英王朝領導層周圍,高舉天主道理論和“三代之治”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皇英國憲》,進一步加強華夏聖道之治的建設,為構建皇帝陛下所描述的大同盛世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回歸事實的話,這一天很亂,因為李肆一下燒了三把火。

首先是調理皇帝本人和英朝一國的關系,在《皇英國憲》裏,李肆已經承諾,不以一國奉養一君,君國再非一體。原本很多人,甚至三賢黨之流都不覺得李肆會在這上面較真。唐太宗還有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歷代明君也都說過類似的話,可不過都是用袖子遮嘴,免得吃相太難看的姿態而已。

卻沒想到,李肆是認真的。

首先他就明確,現在國家分內、中、外三廷,內廷為皇室,外廷為國朝,中廷接內外,內廷之事與國政再無關系。這話意味著兩點,一是皇室內庫和國庫將是兩個隔絕的體系,皇帝再不能將天下當作一己之私,隨意伸手。這點三賢黨乃至聖儒黨都是欣然接受,需要考慮的是怎麽落實。但另一點卻意味著,皇帝的私事也跟國家再沒關系。

這點讀書人都不幹了,甚至範晉劉興純等心腹嫡系都覺難以接受。大家都說,雖然君國不再一體,可皇帝終究是一國之尊,是這一國的腦袋,一國的臉面,公私也不能這般涇渭分明。皇帝討老婆,生兒子,都跟帝王傳承有關,若是全然隔絕於外,這國體也難穩下去。

然後李肆就說,那好,我讓點步,但是皇室奉養,國家也必須承擔一些,眾人才醒悟過來,原來李肆是在退兩步進一步,跟他們談生意呢。

拿出談生意的架勢來,事情落到實處,這“談判”就能見到進展了。隨後大家達成共識,皇室自然要享受諸多特權,國庫還要在各處予以專門補貼,具體一項項確定,皇帝雖不能隨意劃拉國庫銀子到內庫,但也不能腰包空空。

至於皇室宗親的待遇,明時宗室的教訓猶在眼前,反而是宋時宗室,規模既有控制,宗室又能參與政事,只是不能當閣臣而已,宗親與國相處比較和諧,大家都同意以宋制為基礎進行完善。

再說到嫡位傳承,爭議就出來了,李肆擺出強硬姿態,宣稱絕不由外廷朝臣摻和,惹得不少文臣慷慨陳詞,甚至還有人準備在殿上撒潑打滾,好換一頓廷杖。英華新朝的第一頓廷杖,幾乎所有文臣都搶著想挨,這可是青史留名之事。

可惜,李肆沒給他們機會,板子有,只是用來叉人的,誰拿出一副諍臣的模樣來玩肉諫,直接叉出去,取消朝會資格就行了。

華夏的事就是這麽扯蛋,李肆還沒兒子,眾人就開始爭了。也不是爭該立誰,而是爭這事該誰說了算。

在眾人喧囂的反對聲浪中品出了“反動勢力”的強大,甚至連心腹嫡系都包括在內,李肆只好讓托兒李朱綬上台,拿出了早準備好的備選方案,那就是不學北面康麻子那般不立儲,在世之時,至少會把太子是誰確定好。

想到李肆還沒兒子,此事還不是迫在眉睫,外廷文武覺得時間還長,現在有這階段性的勝利也就夠了,終於不再鼓噪。

之後再說到後妃事,要立誰為後這事,李肆早有定計,眾人自然不敢置啄具體人選,只是催促李肆盡快辦事。但後妃事卻延伸出另一樁大事,那就是……太監。

“宮闈無閹人,恐不合前例……”

即便是之前唾沫星子噴得滿天飛的文臣,也都只敢委婉地提醒。李肆從沒用過太監,現在稱了帝,再不用可不行,到時宮闈男女混雜,成何體統?

“前例?前到哪裏的例!?三代聖王有太監嗎?朕觀歷史,周時禮樂崩塌,方有閹人……”

李肆開口就扯三代之治,滿嘴腐儒味,眾人都無言以對。都知這閹人非善政,可君王宮闈,不用閹人,又怎麽保得清白?

“為何要用閹人?就因為歷代君王,後宮佳麗三千嘛。朕早說了,朕這皇帝,再非舊日之君王,內廷當儉省如庶常之家。看朕之嶽父安老爺子,家中藏嬌二十多位,加上隨侍女眷上百,沒太監不也是管得好好的?”

李肆振振有詞地說著,還扯出安金枝來打比方,眾人都不自然地咳嗽出聲,那是民間不準用閹人嘛,真要隨便用,你看你嶽父用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