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你李肆能否跨過那道門檻

康熙五十六年,風雲激蕩,遠比另一個時空裏的歷史精彩。但至九月,之前的硝煙、血火,陰謀盤算,各色人物的出演,都僅僅只是正戲開場的鑼鼓。廣州黃埔無涯宮,李肆在肆草堂置政廳的鹿皮沙發上蹺著二郎腿,平靜地注視著一個人,正是這個人,將大幕緩緩揭起。

“一萬於十萬,一萬乃小仁,十萬乃大仁。舍一萬而活十萬,即便是食人逆倫,也存下了大仁?孔先生,此言若是真道,歷輩衛國抗敵之士,豈不都成了不仁之人!?”

旁邊還有個人,正一臉憤慨地指責著,這是翰林院檢討唐孫鎬。

“先賢非止言仁!仁義道德,只執一端則成謬!活人為仁,義又何在!?無義之仁,亦非仁也!以生靈之數較大小,這不正是孔聖所棄之楊朱論!?”

唐孫鎬還在文縐縐地噴著,李肆揮手止住,再看向那個一臉恭謙,虛虛坐在對面的老者,眉頭微微皺著問道:“岸堂先生來英華,我李肆當倒屣相迎,何苦如此自汙?”

這老者正是孔尚任,以訪病為由南下,一進英華治下,就宣稱自己是避禍而來。十天前,更在新會拜祭當年葬身民人肚腹的死難者,祭文為各家報紙轉發,題目是《新會仁人》,內容則是唐孫鎬正在批判的大仁小仁。

孔尚任此文是在為新會食人開脫,就這點而言,是赤裸裸地攻擊李肆將新會當作“抹黑”滿清工具的惡行。跟隨孔尚任祭奠的還有數千士子,甚至不乏當地官員,影響非常大。各家報紙刊發這篇祭文,也附著立場不同的評論,一場大討論似乎又漸漸成型。

可李肆之所以說孔尚任是自汙,就在於他這言論本就很容易駁倒。如唐孫鎬所言,這番言論是功利道德主義,這就跟犧牲一人救十人的選擇一樣,執政者都以此準則行事。但這屬於可做不可說之論,小到一家相處,大到一國政治,這些話是不能擺在明面上的,亮出來就必須批駁。若非孔尚任是孔聖之後,本人又是大才子,大家對他都還算客氣,恐怕報上已是鋪天蓋地的唾罵。

孔尚任已年近七旬,顫顫巍巍地道:“尚任唯求盡綿薄之力,助天王凝人心而已。”

李肆沉默,片刻後示意唐孫鎬退下,要這個熟讀聖賢書的翰林郎來,不過是備著自己預料出錯,這孔尚任要學唐僧耍橫,訓斥自己,好有個助陣的罵手。

現在孔尚任承認是在自汙,反而讓李肆心中更不踏實。

孔尚任跑來英華,為何要大張旗鼓地來這麽一下,以孔聖後人之尊,丟出即便是一般讀書人都難出口的謬論?

難道這是獻上投名狀麽?就是讓李肆能占據輿論制高點,好好地訓斥一番孔尚任。

事情似乎就是這樣,孔尚任來英華胡說了一通,李天王出面,好好訓斥一番,孔尚任再自承學識淺薄,李天王儒學精深,孔聖之後也要五體投地,他孔尚任的價值不就這麽出來了麽?直白說,孔尚任就是個不請自來的托。

李肆淡淡道:“我英華人心已定,各安其道,何必多此一舉,再攪人心?”

孔尚任這托似乎還含著另外的盤算,要駁斥大小仁之說,就得高舉孔聖之仁。李肆最初想到的,是那幫以《士林》和三賢書院糾集起來的文人,還想著興儒,所以找上孔尚任,一起演了這麽一出。

孔尚任一聲長嘆:“非如此,天王怕是不信尚任的來意。”

李肆呵呵一笑:“岸堂先生不就是為北面當說客而來的麽,我已等得心焦呢,怎會不信?說吧,那康熙,開了什麽條件?”

孔尚任老臉抖動,顯然是不太適應李肆這麽直接,更是沒料到李肆似乎本就持著議和之心。

李肆繼續笑道:“沒錯,我無心再打下去。認真說起來,從最初立國,到四面拓土,再到湖南兩番大戰,我李肆……都是為守土,為守利而戰,絕非惹是生非之人。所以啊,岸堂先生,什麽生靈塗炭,什麽天下安寧,這些虛話就不必再說了。你也該知道,我是生意人出身,只要價碼合適,諸事都好商量。”

這話說得孔尚任更是一口氣差點沒喘上來,你李肆在聖君盛世都悍然作反,現在幾乎都將整個南方占走了,你還不是惹是生非之人!?

可李肆這麽直率,孔尚任也就順水推舟,徑直攤了牌。

聽了樁樁條件,李肆聳肩:“連王都舍不得封,還只給廣東,康熙老兒,誠意不足啊。”

孔尚任趕緊道:“皇上……康熙有言,只要天王有心應撫,名位和轄地都好商量。”

李肆冷笑:“商量……商量個兩三年再說?”

他盯住孔尚任,很認真地說:“最少我要個英王,地盤就以實際控制線為準,而且與我相鄰之省,駐軍須報備於我,官員人選也得我首肯,就叫……李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