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咱也是個有錢人了

人心之事,李肆的工作告一段落,但他完成的只是劃界和勾描輪廓,細描和上色的事還得各方自己完成。

英華永歷二年,新年過後,新科進士們充到了翰林院、弘文館和新建的經義閣裏,開始編撰各類新朝文書,其中尤以《英華字典》、《英華詞典》為眾人矚目。

此時清廷正在編撰《康熙字典》,歷史上本該在去年就刊印廣發了,可因為李肆這一搗蛋,康熙對漢人之心多了提防,下旨要《康熙字典》體現“正北心,斥南蠻”的政治訴求,所以還沒出爐,這也算是李肆對歷史細節的又一項破壞。

得知《康熙字典》還沒出生,李肆自是大喜,將翰林院和弘文館的文人全都押到了這兩項工作上,也將其當作一樁政治來搞,雖是面子工程,有李肆的私心作祟,但在參與編撰的讀書人眼裏,卻也是一樁遺澤後世的文治大事,無不舍命相從。

此時英華境內,讀書人的人心也大多勉強擰過了頭。新年過後,沉寂了好一陣的各家報紙紛紛復刊,整理了李肆之前在小金明池的講話,借鑒英朝之前頒布的《英華民憲》和《英華商憲》,創造性地將李肆所言的天主大道冠以“英華天憲”的名義,由此李肆也成為名副其實“口含天憲”的君王。

各家報紙對“英華天憲”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但都集中在天主大道之下,李肆所持的君王道,究竟是怎樣一番面目上,這當然都帶著工商和讀書人自己的期許。而《白城學報》和《越秀時報》的注解更深入人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份報紙的闡述,算是對李肆所言“英華天憲”中一些空白處的完善。

《白城學報》說,天主大道下,李肆所持君王道,其實就是兩個字:中庸。

李肆很早就講,他這君王是要持中守正,調和陰陽,英華國旗上的太極雙身團龍,寓意也正在此。

這個說法進一步安撫了讀書人的心,孔孟大道,尤重中庸,雖然大家對此各有抒發,但李肆願意撿起這個中庸,至少還意味著孔孟之道並不是全然排斥出了君王道。借著這個“中庸”,孔孟學子,總還是有在君王道裏說話的空間。

《越秀時報》的論述更讓人振奮,主筆雷震子在版首文章裏說到,為何李天王要孔孟之道從國政上退下來,專注於人心?那是因為,這英華一國,求的還是“內聖外王”。

“內者,心也,修德而至聖,此言一人,亦言一國。”

雷震子說,孔孟之道去做人心工作,是要人心向聖,這還不止是一個人的事,這一國之內,人人向聖,那此國不就是內聖之國麽?

“外者,及於人心之外,及於一國之外,天主大道論其外事,各守其道,亦如莊子言之王道。守內之聖,行王道之外,內聖外王,以此可成。”

雷震子這話的意思是,這世界上還有事情是人心之外的,人心之外,事物各有其理。莊子在談及“內聖外王”的時候,也說到,民人、百官、君王之間諸事有差,要分別對待,各守其矩,這個道理推到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而這個“區別對待”,其實就是李肆所言,天主大道中他所持的“君王道”,所以說,李肆的“英華天憲”,是在談如何具體做到“內聖外王”啊。

“內聖外王”這面旗幟舉起來,士子們都不得不低頭嘆服,雖說這面旗幟最早是道家莊子提起的,但孔孟撿了過來,大肆發揮,也成了孔孟道關於治政的最高綱領。現在李肆從天主大道的角度重新闡述內聖外王,而且是在談如何具體去做,雖說期間的步驟是將孔孟從治政高位上趕下來,但未嘗不是孔孟大道自己所訴求的。

當然,也有士子隱隱想,孔子他老人家此時若在世,肯定是後悔當初去撿莊子的話,結果給自己埋了個大坑。

“中庸”和“內聖外王”一出,英華境內的人心大戰終於劃下一個圓滿的……分號。

人心之戰,沒有句號,李肆可清醒得很,至少《正氣》聚起的那幫腐儒,還在梗著脖子叫囂“無君無父”,眼下這形勢,也只能說告一段落而已。

“真的又要打仗麽!?”

肆草堂,伺立在一邊,看著正奮筆疾書寫訓令的李肆,段雨悠低聲問道,語氣滿是不忍。

“我不打過去,康麻子就要打過來,事情就這麽簡單。”

李肆已對這個姑娘的“和平主義”有了一定認識,也不知道這到底源自於她的女人天性,還是懶人天性。

“打得過麽?雲貴一線我們還有一些優勢,可湖南和福建,都只有維持守勢的力量啊。”

卻不想段雨悠來了這麽一句,倒引得李肆朝她認真看去,這姑娘什麽時候也關心起軍務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