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我就是私心作祟(第3/3頁)

鹽業就成了雙方爭論的焦點,都想以此入手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粵商總會想的不僅是保持專賣,還要擴展專賣,從而把自己納入到官商體系。而李肆和天王府的工商署,目標則是減少專賣,消除官商體系,為工商大發展鋪平道路。

“華夏歷代,鹽業都是專賣,其中不止是為獲利,眾多缺鹽地區,沒有官府籌措轉運,很難吃到鹽,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安金枝這話也有一定道理,華夏歷代,在糧食、布匹、鹽、糖和鐵等領域的專賣傳統,歷來都包含著雙重目的。一是收稅,二則是實現社會管控,畢竟華夏區域太大,各地差異明顯,沒有中央政府的管控,這些基礎生活品任由商人操縱,會引發不可收拾的動亂。前明西北地區之亂,就在於這些管控措施沒有到位。而這樣的思路,甚至還延續到了三百年之後。

李肆自然清楚這一點,他所立之國,更是要強化社會管控。但英華新朝的管控,跟過去歷代王朝的管控又有本質上的不同,不是以專賣和管制這樣的方向入手。

歷代王朝在工商一事上的管控,核心思路就跟對地方農事一樣,采取的也是類似田賦人頭稅這樣的操作原則。在生產環節,將產業主當作農民,從中挑選“殷實戶”,以其類同地方鄉紳,連保編戶。在流通環節,用“引”等類似許可權的手段來收稅。鹽有鹽引,茶有茶引,以引控流,為此就得設大量的關卡來稽查管制。在金融和貿易領域,又設立行商,將所有的責任風險都壓到民間,政府只坐收利益。

而總體的管控思路,也跟管治地方的思路如出一轍,例如滿清,以層層向下的皇商、官商來統治工商天下,用專營和壟斷來維持一種靜態的工商社會。後世有所謂某某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在儒法社會,中央政府控制越嚴越細,就越無產生資本主義的可能,所以只能以曖昧的“萌芽”來糊墻。

在鹽業一事上,李肆是有私心的,每個人都有若幹情結,在某些事情上即便有理性認知,卻還是要感情用事。關於鹽,李肆就是這般私心,不要專賣!為什麽?不解釋……

李肆和粵商總會的爭執焦點具體著落到鹽業上,而李肆又動了情緒,犯倔不讓,粵商總會更是視鹽業為自己一整套主張的陣地,其他行業的商人們都紛紛聲援鹽商,雙方自然是相爭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