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平地蹦出個孫猴子?我不信!

李肆早就入了康熙的眼,還不止一次。

乾清宮,康熙在一份奏折上畫下個圈,這是廣西巡撫陳元龍的折子,說的是去年十二月底,廣西新太營參將王起雲被瑤民所殺的事由。廣西萬承土州和都結土州的瑤民起了沖突,萬承土州聚起瑤兵。參將王起雲沒有請示,徑直帶兵彈壓,勒令瑤兵散去。瑤兵不從,被陣斬十余人。十多天後,王起雲又帶兵追擊拒令元兇,遇伏身亡。

陳元龍除了加緊緝拿殺官兇手,對王起雲之死也有了議處,認為他“不諳土苗民情,擅自進兵,持勇窮追,以致被害。”

在那個畫得渾圓的圈下面,康熙寫下“知道了”三字,心中想的卻是廣東提督王文雄之死,心道你們這二王,還真是湊一堆了。都是一般的疏妄昏聵。

最初收到王文雄之死的消息,康熙勃然大怒,氣得差點掀了案幾。除了戰噶爾丹死過朝廷重臣,三藩的時候被逼死幾個地方大員外,之後這三十多年大局安寧,再無大員戰歿於事,卻不料一下就死了個一省提督!

先是韶州鎮白道隆的奏報,接著是兩廣總督趙弘燦的奏報。兩邊消息一對,康熙才知道這王文雄就跟王起雲一樣,事前不知會督撫,暗自進兵,事屬違例。

原本他還在震驚,廣東怎麽一下跳出來一股能擊敗兩千官兵的賊匪?可看雙方奏折,韶州鎮說王文雄死於賊手,趙弘燦根據提標中營參將曲萬聲的報告,說是死於韶州鎮的誤傷,康熙這才松了口氣,這股賊匪並不值得憂慮。

以康熙對臣子的了解,趙弘燦的說法才是真相。王文雄不舉旗號,被韶州鎮當做了賊匪一起打,才招致兵敗身死。白道隆是要遮掩自己的誤傷,才把事情推給了賊匪。

既然是下面人自己捅出來的簍子,康熙就把這事交給了兵部自己繼續追查議處,同時很窩火廣東督撫約束不力,提鎮也都是懈怠不尊,各行其是。加上廣西出的事,康熙覺得,趙弘燦最近幾年,辦事越來越不上心,看來有必要換換人了。

丟下陳元龍的奏折,康熙看向案頭邊單獨放著的一疊奏折,那是去廣東的三欽差交卸欽差事的折子,還有趙弘燦、楊琳和管源忠等廣東大員就欽差事的奏報。

這疊奏折所述的事情太紛亂,盡管三欽差都向他當面稟報過,他還把這些折子交給了南書房梳理,但還是沒有多少頭緒,只覺得很難抓到重點。吏治的事也有,工商的事也有,旗漢之事也有,南洋和外洋之事也有,同時還有牽扯到某個兒子動什麽手腳的蛛絲馬跡。

“老四……今次非但沒有做成刀,反而成了柄狼牙棒,一棒子砸出了無數魚蟹,讓人眼花繚亂,看他早早而回,也是知難而退。”

康熙這麽想著,胤禛見他時臉色非常差,似乎遭遇了什麽大挫折。看來老四還真是不擅處置這種大面上的政務。康熙搖頭,暗嘆自己還是對胤禛期望過高了。

不過胤禛此行的成果還是值得肯定,他查出了廣東工商與南洋外洋勾結甚密,商人由此引進了大堆奇技淫巧之物,朝著湖南江西乃至江南散播。另外還弄出了票行,自成一派,隱然有了與兩淮鹽商和晉商抗衡的勢力。

商人侵蝕當地官員,致使朝廷管束疏漏諸多,這已是常情,康熙對此一點也不驚訝。唯一讓他警惕和凜然的,就是跟南洋和外洋的勾結,這個勢頭,必須全力打壓下去。

南洋外洋之事要問責海關監督,可康熙很清楚,海關監督就是去撈錢的,除了管洋船和行商之外,再無他權。眼下漁網裂了,放進來肆無忌憚的洋商,勾結當地商人,竟然敢抗拒官兵查驗,咎在督撫。

趙弘燦的折子裏,除了檢討自己的疏失,也有委婉的抱怨。他報稱說有些商賈,倚仗財勢盤踞當地,行事諸多違例,比如說像某某、某某以及李肆等人。廣州之亂,也源於他們視財為命,漠視朝廷天威。之前他們與本地官員沆瀣一氣,牽連甚廣,不止於粵省。自己只能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難以通盤把握。幸得雍親王雷厲果決,將他們一一鎮服,都認罪納捐,撫恤死傷,修繕公物。

“牽連甚廣,不止於粵省”這話,康熙心裏有數,這就是某些兒子在廣東露出來的馬腳。

楊琳的奏報更詳細些,除了同樣檢討自己對工商管束不嚴外,還很憂慮地提到,三江票行關聯的一幫商賈,比如某某、某某以及李肆等,膽大妄為,長此以往,難說有不堪言之禍。他懇請封禁票行,杜絕後患。

封禁票行……

怕不是撲滅後患,而是惹出眼前之災,而且還跟此事的根底無甚關聯。

康熙嘆氣,不看清前路,分清主次,就徑直下刀,這可不是他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