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迎新(上)

火再大,也終有熄滅的時候。正如雨再急,天空也早晚要放晴。

當頭頂上的烏雲緩緩被秋風吹散,汴梁城又顯出了原有的華貴與雍容。街道上的積水迅速順著汴河褪去,碧瓦灰墻上的積年老塵,也被沖得幹幹凈凈。包括街頭巷尾很多從來沒人打掃的角落,經歷了暴風雨的一番滌蕩之後,都紛紛露出了原來的面貌,從裏到外,透著古樸與典雅。

唯一不會再恢復舊時顏色的,只有左丞相的杜遵道的府邸。那個風雨交加的深夜,因為閃電引發的天火,將杜遵道滿門老小,包括他的心腹家將家丁,幕僚隨從,左鄰右舍,一共五百四十二人,全部推進了鬼門關。當負責開封府治安的高官羅文素會同五城兵馬司的將士趕到之時,任何援救都已經來不及實施。

據說,當時烈焰已經席卷了小半條街。虧得兵馬司指揮使崔德當即力斷,命手下兵丁拉倒了臨近的大批房屋,才成功遏制了火勢的蔓延。否則,死在天火中的,恐怕就不止是五百四十余人,而是五千甚至五萬!畢竟汴梁城內的大部分建築都是木制結構,一旦讓祝融氏燒發了性子,恐怕就是當年的揚州城第二!

天火熄後,宋王趙林兒因為傷痛左相杜遵道之死,三日不餐不眠。多虧右相劉福通趕回來的及時,以國事相勸,才令其勉強忘掉了哀思,重新出面處理朝政。

除了給杜遵道治喪之外,宋王趙林兒振作起來後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重新調整了麾下文武百官的位置,以填補死者騰出來的空缺,保證朝廷正常運轉。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將左相的金印,派人快馬加鞭送去了揚州。

朱重九立刻上表請辭。按照故宋遺留下來的規矩,趙林兒再次頒發聖旨,另外加封朱重九為吳公,以示相待之誠。朱重九再度請辭,趙林兒則三度頒下恩旨,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加封朱門祿氏為三品誥命夫人,另外八位如夫人也別有封賞。然後朱重九第三度請辭,誰料宋王趙林兒卻沒有第四次派人來催促其赴任,而是直接詔告天下,左相之位永遠由淮揚大總管遙領,除非他本人駕崩,宋國絕不再做他選。

這可不是既定的話本兒。當年大宋朝文教盛甲天下,如三公、三孤、樞密使等顯赫之職的接替,通常都是君臣雙方默契地演完三辭三讓的戲碼,直到第四次聖旨頒下,才最終各得其所。然而突然有一方不按固定套路演了,另外一方準備的所有應對也就瞬間都落了空。於是乎,朱重九的左相和吳公位置,就算徹底定了下來,無人再去問他是到底接受還是反對。

與朱重九晉升為左相的同時,汴梁朝廷的其他官位,也做了大幅度的調整。五成兵馬司指揮使崔德因為指揮救火有功,被升為龍武軍都指揮使,出鎮陜州。禦林軍統領李武被升為神武軍都指揮使,出鎮商州。其他百戰悍將,如沙劉二、關先生、破頭潘等,也各有升賞,分別出任都指揮使、指揮使不等。眾武將各領麾下兵馬,從睢州到函谷關,沿著黃河一字排開,隨時準備殺向北岸,直搗幽燕。

實惠撈得最多的,莫過於原歸德大總管趙君用。從寄人籬下的客將,一躍升為大宋國平章政事,帶領新任樞密院知院彭大、潘癩子兩人出巡滎陽。三家兵馬再度合為一體,更名為神策軍,都指揮使和左右副都指揮使,亦有三人分頭兼任。

如此一來,無論當初劉福通的嫡系心腹,還是閑置於汴梁城中的外圍武將,就都有了切實歸宿,大家夥兒人人對劉丞相贊不絕口。隨即,當初緊緊追隨杜遵道腳步的文官,只要沒死在那場天火中的,也都分別得到了實惠,個個心滿意足。唯一原地踏步的,好像只有劉福通本人。除了頭上新增加了一個太尉的虛銜之外,什麽新變化都沒有。

當然,以上全為官方說法。見諸於紅巾天下兵馬大元帥府長史,大宋國平章政事盛文郁所主辦的報紙,“皇宋正議”。並且有汴梁城內的另外三家民間報紙大肆轉載。但坊間巷裏,某一段時間卻悄悄地流傳著另外一種版本,與官方說法大相徑庭。

據謠傳,天降大火的當晚,右丞相劉福通曾經帶領一萬精兵從萬勝門入城,冒雨直撲延福宮。同夜,居住在相國寺附近的無賴兒們,也曾經聽見歸德大總管趙君用的府邸內,有鐵甲鏗鏘之聲。甚至有人曾經親眼看見,五城兵馬司的將士,在起火之前就圍住了杜遵道的府邸,趁著夜黑雨大,對敢於貿然出入的人痛下殺手。中書省參議李曄、左司郎中黃守華等輩十余名高官,皆是死於五成兵馬司刀下。其他無辜喪命者,全加起來恐怕有五千之多。

但對於人口高達六十余萬的汴梁城來說,猛然間減少五千人和猛然間減少五百人,其實都差不多。反正謠言和傳播謠言的人,很快就一起消失了。青石板上淡紅色的血跡沒幾天就被沖刷幹凈,街道也迅速恢復了安寧。僅僅在深夜,才有人家會傳出一兩聲哭泣,在連綿更鼓聲裏,顯得微漠而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