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七章 理想與現實(下)(第2/2頁)

“可就沒人想過,光是為了讓河北路的民眾少受一點苦,這個理由就足以讓戰爭停下來!”

但比他成熟、比他明智的長輩們卻不這樣考慮,每次折允武提出類似的問題時,長輩們臉上總會掛著微笑,那是一種讓人感到沮喪的微笑,這微笑似乎是在說:這孩子,還小,想事情還天真。

所以這樣的話,折允武在折彥沖面前是不敢說的——從他理解這種微笑的含義以後。

老成的人們,有著許許多多的顧慮——一些年輕人想不通的顧慮。然後這種顧慮層層積累下來,最後就會得到一個離解決問題十萬八千裏的答案。比如華表壇的事情,折允武就想不通,為什麽不能簡簡單單地辦下來!陳顯說,這件事情應該押後;韓昉說,這件事情現在辦不適合;張浩附議;郭浩附議;接著就是陳正匯無奈的嘆息;最後則是楊應麒的總結:“那就先擱下吧。”

“我知道大家在顧慮著一些事情,可是,為什麽要在這種事情上耗費這麽多功夫?為什麽?”有一次,他這麽問楊應麒。

“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楊應麒說:“政治就是這樣的,以為公的目的建立起來,然後一群滿懷私心的人在這個體系下辦事,用私心辦公事,有時候總不免越走越遠,但在某個特定的時候又會回歸,公私之間,就是一種有張有弛的平衡,我們也處在這個平衡之中——而不是說我們能隨意擺布這個平衡。所以在很多時候,上位者並不是完全按照為公的道理辦事就可以的,因為那些大義凜然的道理大部分只是表皮,表皮下面,還有很復雜的人心。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的是一千年以後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裏,人們已經有了移山倒海的力量,而且也表面上實現了所謂的由民作主——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那樣的,在那個世界上,哪怕是在最發達的國度,玩弄國家機器的仍然是一小部分人。而他們玩弄國家的目的,也不見得是為公為民。嗯,當然,口裏都是嚷著為公為民的。”

“七叔你的意思是說,這種情況到一千年以後也不會改變嗎?”

“不,會改變的,不過改變的不是這種平衡,而是這種平衡表現的形式,簡單來說變成權勢者用另外一種形式來玩這個遊戲。”

楊應麒這個灰色的答案讓本來充滿希冀要求取答案的折允武受到了打擊,然後這次請教便在悶悶中結束。

“殿下,這是華表壇昨日的情況。”

折允武從侍從手中接過文書,他幾天前曾派遣了兩個侍衛去統計華表壇災民的情況,兩個侍衛接到命令後犯了難——他們是折彥沖調來保護折允武的,對調查統計的事情並不精通。幸好有幾個熱心的太學生不知從哪裏聽說了這件事情,很快就從侍衛的手中將事情攬了下來,深入到華表壇的各個角落問、聽、看,記,然後整理成一份初步的調查報告上來。折允武看了之後深為感動,從監國的小金庫裏撥出一筆錢來交給那幾個太學生,讓他們繼續追蹤這件事情。

這時他拿了最新一期的調查報告,看了幾個要緊的數據後掩面嘆道:“人又多了。今年的收成不是不錯麽?為什麽他們卻鬧得像災民一樣!真定、中山那邊,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