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章 自辱(上)(第2/2頁)

趙構此論一出,滿朝無不喝彩,呼為賢王。趙桓也想不通這個老弟怎麽忽然變得如此勇敢,驚訝之余也頗感欣慰,當即以趙構為軍前計議使,命張邦昌、高世則副之。又命引康王詣殿閣,與宰執相見。

李棁對趙構道:“大金只是怕我朝失信,故欲親王送其過河而已,並非長久為質。”

趙構聞言大喜,心想這下可賭對了,臉上卻正色道:“國家有急,死亦何避!”這兩句話是先前練習過好多遍的了,但他畢竟太年輕,忽然變得太過慷慨激昂未免有些不自然。

但朝廷上下還是有不少人大感欣慰:大宋還有這等賢王啊,真是國家大幸!

李綱當場就跪下力爭道:“犒師金幣,其數太多,雖竭天下之財且不足,何況汴梁一城?太原、河間、中山,乃是國家屏障,號為三鎮,其實十余郡險阻皆在其中,割三鎮便無兩河,失兩河國何以立!又保塞,翼祖、順祖、僖祖陵寢所在,子孫奈何與人!至於遣使,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今日之計,莫若擇使姑與之議所以可不可者,金幣之數,令有司會計,以圖遷延。加以時日,勤王大兵四集,彼以孤軍深入重地,勢不能久留,必求速歸,然後與之盟,則金人不敢輕中國,而和議方能久固。”

趙桓不聽,即以誓書授使者令往。李綱以執政身份將割三鎮的詔書截留不遣,希望勤王兵將大集後事情能有變化。趙桓見李綱如此礙事,把這老頑固恨得牙癢癢的,但現在還需要他來保護自己,因此也不敢逼他過甚。

李綱爭了幾日,最後趙桓終於占了上風,第四日才讓少宰張邦昌輔佐康王前去金營,而割地詔書最終還是被李綱強行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