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零章 移運定興亡(下)(第2/2頁)

慢慢的,蕭鐵奴越來越覺得離不開這批人了,離開上京道南下會師時,也把這批人帶在身邊,只留下一小部分繼續經營和監督上京道牧場、林場、農場的運作。蕭鐵奴當年自敗於折彥沖之手後,常常尋思自己失敗的原因,最後總結為一點:那就是身邊沒有良輔,尤其是楊應麒!在這個七弟身上,他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深悉根據地的重要性。雖然他的部伍對後勤的依賴不像曹廣弼所部那樣嚴重,但仍然需要大批的財物來激勵士氣籠絡人心,所以從客觀上來講他也一直也沒有脫離津門財政力量的籠罩。但從他的馬蹄重新踏足腳下這塊土地開始,一切也許會發生變化!這片敕勒川未必會成為他蕭鐵奴的王國,卻可能會成為他的起點。盧彥倫等人自然不能和楊應麒相比,但他蕭鐵奴也不需要那麽強勢的輔臣!他需要的只是一個聽話而能幹的管家罷了!

“走走走!”

蕭字旗下有不少是漢人、高麗人、渤海人,但在蕭鐵奴手下呆得久了,竟然也都沾染了狼性,見到這片草原便如見到了故鄉!女真兵鋒之鈍,其實不完全是軍士身體上的疲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適應,所以才需要停下來調整。但蕭鐵奴麾下數千人馬進入這大草原以後,人人精神振奮,縱馬奔馳,所向無前。

契丹人起自漠北,深知草原民族的長短——長者在馬匹多,人種強,短者在鐵器少,工匠缺。所以大遼二百年天下,對統治西北的第一要務便是嚴禁鐵器運出長城!同時將各部割裂分治,防止他們抱成一團。所以在大遼時代,大漠南北的非契丹遊牧部落,連弓箭都多用骨鏃,鐵器極少。直到後世女真代遼,鐵器之防漸漸懈怠,大量鐵器、工匠流入漠北,才有蒙古諸部落的勃興。

而這時的陰山南北以小部落自治的阻蔔部和白韃靼部,面對兵器精良、馬力雄健、組織有序的蕭鐵奴部,哪裏是對手?甫一接鋒,紛紛敗北。蕭鐵奴也不虐待他們,只要投降的便加以部勒安撫,打入原來的部伍當中。當他到達陰山之時,麾下精兵已有五千人,大遼西南路招討司治下的部落有一半都已向他臣服。蕭鐵奴軍中馬匹比出長城之前多了五倍。但是,兵器卻有些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