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零章 移運定興亡(下)

國之將興,如有神助;國之將亡,事多荒唐。此時大遼已是搖搖欲墜,但國中貴族不以救亡圖存為第一考慮,反而為眼前的一己私欲鬧起了分裂:留守燕京的秦晉國王、大遼都元帥耶律淳,在參知政事李處溫、大臣耶律大石、重將蕭幹、怨軍首領郭藥師等的擁立下稱帝。

當時金軍壓境,切斷了遼主和燕雲路之間的聯系,南京路人心惶惶,駐守燕京的臣工將領要擁立一個領導人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當李處溫詢問留守燕京的南府宰相張琳時,張琳便勸李處溫等只擁立耶律淳為攝政王,而不是皇帝。但李處溫提出這樣的建議既有他自己的私念在,也離不開背後耶律淳蠢蠢欲動的野心,所以態度極為強硬。到最後把天命什麽的也搬出來了,這位南府宰相不是傻瓜,馬上知道耶律淳想稱帝完全是出於私心。

張琳等骨頭不夠硬,不敢強抗,只好附議,與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等一班文官,率領番、漢百官諸軍及燕京父老來到耶律淳府前,先來一番典故,引用唐肅宗在安史之亂中稱帝以穩人心的舊事,說明他們這樣做是有法理依據的;然後李處溫的兒子李奭手捧龍袍幫耶律淳披上,跟著文武百官跪滿一地,山呼萬歲。

當此情景,耶律淳不免“大驚”,問明緣由,少不了推卻一番,但最後當然推卻不過去,勉為其難地坐上了龍椅。群臣上尊號曰天錫皇帝,改元建福,以妻蕭氏為德妃。接著是耶律淳給一批識趣的文武加官進爵,晉李處溫為太尉,張琳為太師,又以耶律大石總領軍務,蕭幹為都統,改怨軍為常勝軍,遙降遼主耶律延禧為湘陰王。

耶律淳所建立的這個政權,世稱北遼。北遼政權的建立使契丹徹底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南邊是耶律淳所控制的燕、雲及中京、遼西殘余之地,北邊則是耶律延禧控制的漠北、西南、西北兩都招討府和諸番部族。

耶律淳從稱帝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三面不討好的尷尬:耶律延禧固然容不得它;而將燕京視為囊中之物的大金和大宋也不可能承認它的存在。所以耶律淳稱帝以後慌忙地請和於金、求附於宋,卻都不被允許。

消息傳到津門,剛剛要登船的楊應麒撫掌大笑,楊樸、陳正匯都有來送行,見他大笑忙問緣故,楊應麒將諜報給他們看了,笑道:“大遼南北分裂,大利我們辦事!按國主的習性,必然會先追殺耶律延禧,再圖燕京。漠南漠北浩瀚千裏,等國主捉到耶律延禧,燕京戰事早了結了!”

楊樸道:“燕京乃是天下名城,宋人攻得下來麽?”

楊應麒笑道:“名城不名城,要看在誰手裏!燕雲之兵我已知其虛實。此行必能成功!”

無論在哪個時代,人的因素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守將不力、人心不齊,雖有名城要塞也擋不住兵敗如山倒。和燕京析津府齊名的雲中大同府,便在金軍的強攻下不旬日而淪陷,西京所屬州縣無不望風投降。

但攻下大同府以後,金軍主力的鋒芒也開始疲了。實際上之前阿骨打和斜也等老一輩統帥對這一輪進軍能否攻下西京已存疑問,因為這裏畢竟遠離會寧三千裏,當地民心未附,而由於遠離後方,軍心也不穩定,這次在宗翰力排眾議之下一鼓作氣攻下西京,對金人來說已是喜出望外。但此戰勝利以後,金軍這一波的進攻也到達了他們的極限。宗翰等都不得不停下來進行修整,一面鞏固已有戰果,征集糧草,同時也就地取人,募集新兵。

阿骨打所創建的民族政策簡單而有效,由於金軍賞罰分明,許多漢兒、渤海、契丹也樂為其用,所以金軍才能橫行千裏,越戰越強。

宗翰停了下來,蕭鐵奴卻沒有停!聽說遼主逃往陰山,他連大同府也不進,拔了營帳就向陰山趕來。

參軍盧彥倫道:“我軍自上京至西京,奔襲二千裏,無日得歇,如今主軍也已駐軍修整,我們卻孤軍前往,會不會太急躁了。”

蕭鐵奴冷笑道:“你懂什麽!”等部伍越過了長城故址,這才深吸一口長氣,放聲大笑,麾下幾個老部將卻跟著蕭鐵奴的笑聲嚎叫起來。蕭鐵奴對盧彥倫笑道:“這裏!不!這裏再往北去的地方,才是我的老窩啊!”

縱馬走遠百余步,盧彥倫勉強跟上,身邊更無旁人,蕭鐵奴指著穹廬天、茫茫野道:“當初折老大到了海邊,便忍不住對我們兄弟幾人道:‘從今往後,國主只能羈縻我了!事若順,大業如何我們幾個心中有數!事若不順,泛舟入海,也是海闊天空!’今日我等也如此!你看這草原!看見沒有!這就是我的大海!”

盧彥倫心中劇震!蕭鐵奴在楊應麒到達上京道之前,身邊便已經聚集了一批像盧彥倫這樣的文吏。楊應麒到達後,這批人在小麒麟的指點下經略上京道,這期間,盧彥倫等人在與楊應麒幕僚共事時學到的東西比他們之前十年勞務庶政學到的還多!這個團體當然還沒能像津門文官系統那樣嚴密,但簡單有效的作風卻更適合北國的社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