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契丹有隙墻(下)(第2/2頁)

滄州這邊事情好辦,李應古表面上正氣凜然,實際上卻滿肚子的小算盤!他在幕僚的慫恿下大開後門,而且由於羅賢齊“放長線釣大魚”的建議,對往來商人的盤剝也克制在商人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大宋河東、河北地區本多大族,近年來大宋經濟不景氣,他們的資本都死在手裏沒法滾活。聽到塘沽開港的消息,聯想起登州方面的前例無不暗中雀躍。說來真是諷刺,在這動亂四起的年代,本已死氣沉沉的滄州竟然在一個貪官的領導下活躍起來!如果換了一個忠直的循吏來做守臣,商人們反而不可能得到這樣的自由。

而往北的商路雖有一道圍墻隔開,但數千紀律不甚嚴明的軍隊,哪裏看得緊這長達二十余裏的門戶?商人們或冒險翻過圍墻,或從遠僻處挖地道偷過,或從離圍墻不遠處造船下海偷渡,或幹脆賄賂看守兵將大搖大擺地走進來!總之一句話:這些商人就像聞到蜜糖的螞蟻,利用各種神通將金錢貨物從這道圍墻的兩端搬來運去。

如今的漢部,已不是當年的漢部。五年前津門才開港的時候,漢部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中轉地,在貨物流轉的過程中撈到一些好處。但今日之漢部,內部已經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體系,甚至琉球與津門之間就存在一個大宗交易的境內市場。漢部不但農產品供應轄區全體人口有余,而且手工業也不再集中於琉璃等奢侈品,遼南的毛紡織品、流求的棉紡織品,以及山茶、蔗糖、蜜、臘、藥品、山貨、海產等等,在大宋和大遼都很有銷路。

地域之間的經濟交流導致的結果通常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輸入和輸出,而是在交流中產生新的財富!這個楊應麒命名為塘沽的新港在歐陽適的主持下不但軍備日漸完善,而且還逐步成為南通大宋兩河、北通大遼燕雲的走私中心。不僅已經遷到遼南的燕雲籍商人趙履民、劉介等家族蜂擁而至,就是因為清陽港崛起而浮出水面的宋籍商人也紛紛進駐。李應古固然在坐收巨利後大開後門,而耶律大石的那堵圍墻也沒能擋住漢部經濟影響力的滲透。

楊應麒走後不久,鄧肅就來了。這個帶劍橫行的書生歐陽適是第一次見到。兩人的氣質、性格都不是很合得來,但鄧肅是曹廣弼十分看重的參軍,歐陽適守住塘沽需要遼口陸軍的配合,對鄧肅便禮貌了三分;而鄧肅對這個和曹廣弼平起平坐的四將軍也是以禮相待。兩人各辦各的事,才剛剛建港的塘沽不過巴掌大的一塊地方,但歐陽適住在船上,鄧肅住在岸上,除了公事竟然從不見面。

塘沽建設起來以後,渤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便成為漢部的“內海”,漢部在燕雲兩河地區的影響力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間諜行為,而是經濟力量、社會力量、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互為作用的綜合影響力。而直到這時,能深刻了解這顆“小釘子”可怕潛力的人依然寥寥可數。

李應古不知道,也不關心。他關心的只是自己越來越大的積金簍。漢部與契丹對塘沽的爭奪戰他和王瑰雖然沒有直接見到,但後來從民夫的轉述中還是知道了一些情況,兩人對漢部的戰績都十分震驚。但李應古竟然因為歐陽適的友善態度而對此十分慶幸,認為多了這麽一支強大的力量在身邊有助於滄州的防務!更令他高興的是歐陽適把一些契丹俘虜送給了他,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他馬上上報稱捷,冒稱契丹無故犯界,幸而當今聖上洪福齊天,又有童太師從中指點,滄州兵將上下一心,乃將遼將耶律大石擊退,斬首五千,俘敵數百雲雲。奏表一上,滿朝稱賀,都道是北伐必成之先兆。道君皇帝與童貫也更生欺遼之心,以為遼國滅亡在即,燕雲舊地唾手可得。

由於消息阻隔,阿骨打對塘沽的情況反而不甚清楚,雖然楊應麒讓鄧肅起草了一份奏折夾在眾多軍務奏折中送往會寧,但那份奏折寫得實在太簡略了,大意雲:“天輔五年冬,有本國商船漂至渤海西岸,為遼人所迫。遣水師數百人救護之,因勢就利,辟船塢水寨,作通商擾敵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