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潘楊會(第3/5頁)

名將本就如是,攻守兼備,能守能攻,楊繼業以善守而聞名於世,只是因為他以前所保的君王國力太弱,無法給他攻的機會;潘美以攻名揚天下,不是他不善守,而是他以前所遇的對手,再加上他所在陣營的強大實力,不需要他去守。

這一場大戰,廝殺半日,直至風起雪飄方止,雙方死傷枕藉,不計其數,楊繼業一聲令下,大軍迅速撤去,潘美則迅速整軍,急急東行。

不提戰馬在戰鬥中的作用,就算它僅僅只能起到代步作用,在這莽莽雪原上,一方只能用雙腿趕路,一方可以積蓄體力,直到迎戰時爆發,這是多大的差距。宋軍糧草將盡,軍衣不暖,若不盡快上路回到橫山以東,僅是這北國凜冽的風雪就能把他們的戰力消磨殆盡,十萬大軍,毀於一旦,所以明知對方未生死對決是存著消耗他們體力的打算,他也不能不硬著頭皮趕路。

有時候,即便你明知道對方是怎麽做的,有什麽目的,你也無從化解,鐵索橫大江,這就是陽謀的威力。陰謀自有陰謀的作用,用得好時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兩行密疏傾天下,一夜陰謀達至尊。但是再高明的陰謀都有一個罩門,這罩門就是那個陰字,陰謀是不能被人看穿的,否則你這陷阱就一文不值。

楊浩準備用來對付趙光義和蕭綽兩大政治領袖的辦法就是陰謀,所以他輕易不敢示人,為了保證絕對的安全,就連他身邊最可靠的人也不知道他的打算,因為它一泄露,便一文不值。

而陽謀則不同,它是借勢而動,推動一切必然的發展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它把一切都放在你的面前,毫不藏匿,本身沒有多麽復雜的策劃,但是它的去勢是不可逆轉的。你明知是計,還是不得不往裏鉆。

正如潘楊這場大戰交兵正酣的時候,夏州的追兵業已傾巢而出一樣,夏州現在已成了一座空城,就剩下楊浩一個光杆皇帝守城,只消派出五千兵就能輕易奪取城池,生擒楊浩,可是潘美坐擁十萬大軍,兩天前都攻不下夏州,現在五千兵就能輕取夏州了,但是他就算知道了也無計可施,他這裏兵馬一動,楊浩的斥候就能掌握,派人回去就是送羊入虎口。全軍回去就正中楊浩下懷,把他足以支撐著逃回麟府的糧草也全部消耗掉,步卒兩天的路程,就算玩了命的往回趕,又怎能快得過楊浩的騎兵?

你知道也破解不了,無破綻可尋,無懈可擊,這就是陽謀。

……

大軍漫漫,一路上楊繼業陰魂不散,兩軍且戰且走,大小戰事也不知經歷了多少,直到今日,攻擊才突然停止。再往前去就是黑蛇嶺了,黑蛇嶺迤邐如蛇,翻過這道嶺,再有幾十裏路就能進入橫山,一旦進入橫山,善於馬戰的夏軍就難以發揮他們的優勢,宋軍就徹底安全了。

車中,潘美沉沉思索著。他並以為到了這裏就安全了,夏軍不會就這麽輕易放棄打擊他們的機會,如果這十萬大軍受到重創,短期內以宋國雄厚的家底一時也無法再對河西用兵了,夏軍必然不惜一切,在他們逃出橫山以前盡可能地打擊他們,削弱他們,直至鏟除他們,可以預見,黑蛇嶺作為可以起到一定阻擊地勢作用的唯一所地,突然銷聲匿跡的夏國軍定然是趕到前面去準備決戰了。

鐵索橫江,勢不可擋,又不能不擋,潘美並不在乎,他一生戎馬,不要說被他消滅的軍隊,就算是亡在他手中的王國,生擒的皇帝都不止一個,這一生已經輝煌過了,復有何憾?但是他雖敗了,非戰之罪,夏國也並非不可戰勝的,他正在苦思對付夏國的良策。

“夏軍悍勇,民風使然,然其武勇,非不可敵也。唯河西形勢,地廣人荒,夏人善馬戰,我軍若分兵深入,糧輜不支,進則賊避其鋒,退則敵躡其後,勞師費糧,終難勝也。若長驅直入,摘其首腦,敵以雄城,堅壁清野,非旬日可克,而敵斷我糧道,疲我軍伍,未知何謀可以捍禦。

故臣以為,謀夏國宜緩而不宜急,若有十備,當可謀之。一、占據麟府,養備馬匹,教習騎射,以為奇兵;二、羈縻橫山屬羌,恩威並撫,以為藩籬;三、結交涼甘吐蕃、回紇,又聯隴右吐蕃北出蕭關,以胡制胡,並力破賊;四、度地形險易遠近、砦柵多少、軍士勇怯,而增減屯兵,逐步推進,蠶食其地;五、詔諸路互相應援,統一調度,如臂使指;六、並邊小砦,毋積芻糧,賊攻急,則棄小砦入保大砦,以完兵力;七、夏國路途久遠,城池少而草原廣,兵眾則輜重,兵少則輜輕,故伐夏國之兵宜精而不宜眾,當裁並冗兵,集結精銳以舒饋運……”

潘美字斟句酌,沉吟良久才寫下一條,一封請罪奏表及平夏諫議寫思忖良久才寫完,凝神又看一遍,喚進書記,吩咐道:“分抄十分,令驛兵分路送回汴梁,急奏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