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疑雲重重(第6/6頁)

壁宿重重地一點頭,沉聲道:“我能等,窮我一生一世,我有的是耐心!”

楊浩展顏笑道:“那就成了,你現在切不可露面,先潛居在此,過幾日風聲平息,我才送你離開。”

他轉首望向廳外一角天空,輕輕地道:“這世界改變了許多,但是有許多東西並沒有改變,哪怕滄海桑田,人心、人性、欲望……,這些東西沒有變,有些人的選擇就不會變,只要他的選擇不會變,他的行動就未必無跡可循。我答應你,一定會找一個最恰當的機會,讓你手刃仇人!”

……

趙匡胤要起駕回京了。

他緩緩行於舊時居處,看著那未變的屋檐,曾經爬過的墻頭,偷過棗兒的鄰家棗樹,依稀仿佛回到了童年時光,一代帝君,也不禁柔腸百結。

往事仍是歷歷在目,可他已從一個孑然一身,提一條棍子走出家門闖蕩天下的漢子,變成了九五至尊,中原人主。無數眾臣環繞,身處人世之巔,心中卻有無限寂寞的感覺。

在一條陋巷中站住,若有所思半晌,趙匡胤微笑起來:“朕記得,小時候曾經得到過一匹小石馬,愛逾珍寶,常被玩伴所竊,所以就埋在這裏,也不知它如今還在嗎?”

當即就有禁軍大漢上前拋挖,在他所指之地附近刨出好大一個坑來,果真找到一匹小小石馬,趙匡胤接在手中,也不顧上面滿是泥土,輕輕地撫摸著,臉上露出無限溫馨的光輝。

他深深吸了口氣,說道:“走吧,走吧……”

車轆轆,馬蕭蕭,大隊人馬又一次去了他父母墳前,向二老辭行。

哭祭雙親之後,趙匡胤登上陵園角樓,四處觀望,只見南有少室、太室諸山;東有青龍、石人諸峰,西臨伊河、洛水,北靠滔滔黃河。

“多好的地方呀,就算關中凋敝,至少也該選擇這裏做我帝都,這裏,我是不會放棄的!”

他忽地喚過一名禁軍侍衛,取過他的勁弓,搭一枝箭,向西北方向奮力射出一劍,振聲吩咐道:“此箭所停處,即朕之皇堂。朕千秋之後,當葬於此!”

他取出那匹小石馬,令人埋在落箭處作為記號,立即有親信大將接過石馬,率百余名侍衛急馳而去,尋那落箭之下。

趙匡胤再望一眼這青山綠水,概然說道:“走吧,回京!”

此時,楊浩正在北行路上,帶一千八百禁軍,招搖北向,直趨上京。

昨日朝會,晉王趙光義忽然稱病,未來上朝。這是尋常小事,初春時節,人反而易生病,朝中文武大臣們這些時日偶患小疾的並不少,誰也沒有放在心上。

本來以為今日朝會無甚要事,正要例行結束的時候,忽然收到軍情急報,雁門關外有北人打草谷,劫掠燒殺一番,禍害百姓無數,雁門守軍聞訊趕去,雙方一場大戰,各有死傷。

百官聞之嘩然,楊浩也大為驚詫,他正準備安排人在雁門關外制造摩擦,為自己赴契丹出使制造機會,可是葉大少的消息還沒傳遞出去,不可能是他的人幹的。如今北國情形,只怕宋國幹擾,他們還會來招惹宋人麽?

朝中文武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北人此時還敢生事,當予嚴懲,有老成持重者則認為我朝連番做戰,征南伐北,此時宜休養生息,積蓄國力,此事說不定只是某個窮苦部落初春時節沒有食物,舉族都要餓死,迫於無奈這才行險劫掠,當和平解決。

楊浩抓住這個機會,請求出使契丹,用外交手段解決爭端。趙匡胤正打算回京之後便派皇子去伐北漢國,這是一定要摘到手的一枚桃子,雖然預料契丹正鬧內亂,不會派兵阻撓,若能藉此事派使者對契丹安撫一番,顯然更加妥當,於是與楊浩一拍即合,當即應允。

朝會之後,趙匡胤秘召楊浩,面授機宜,兩人敘談良久,次日趙匡胤再次祭掃祖宗陵墓,回返汴梁,而楊浩則率隊趕赴契丹。

出關在即,楊浩懷揣國書一封,這一封國書是趙匡胤親筆寫就,卻非他來草擬的,國書中軟硬兼施,要求契丹休管漢國之事,則契丹平亂,宋國亦予支持,內有豪語:“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則親和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趙匡胤,真豪傑也。為了你,也為了我自己的兄弟,我就冒險對付對付那位晉王千歲吧。不過,此事並非眼下就可圖謀的,我要出使契丹了,此一去,先接回那苦命的冬兒再說。

“冬兒,冬兒……”

楊浩默念著她的名字,想起兩人相識以來種種,雙眼漸漸濕潤,輕撫懷中的那封國書,楊浩在心中暗道:“冬兒我妻,理當攜回。若蕭後玉成其事,則萬事皆休。不然,我一定大鬧上京,擾你個焦頭爛額,不得嬌妻,誓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