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春天裏(第5/6頁)

而今,他不但能得善終,而且榮華富貴並不稍減,實在是個幸運兒。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未來的下場竟是這般淒慘,所以心裏恨極了夏潯。

夏潯可不怕他恨,這貨以後只能留在沈陽做寓公了,還怕他畫圈圈詛咒自己麽?這老貨就算罵人,也就翻來覆去那麽幾句,比起江南那幫子文人現在罵自己的話,罵得五花八門、鞭辟入裏,那功力可是差得太遠了。

阿魯台當了甩手掌櫃,雖是當得不情不願,卻也不用操心那許多頭痛事了,這些事自有遼東都司操心。遼東都司自從朝廷擬定了對韃靼之策後,就開始籌措從海路運來糧食,用軟硬兼施的手段降服韃靼人不難,難的是歸心,這一點就要體現在陸續的政策上。

儲備糧草,避免春荒,避免因為兵劫之後的災荒餓死大批牧民,這就是爭取民心的第一步。

運糧的事情全部交給了鹽商和糧商,朝廷現在大型工程太多,根本顧及不了這一塊。運糧到遼東,直接以物易物交易,從遼東換取人參、東珠、牛羊、皮裘等物,由商人來經營卻是大有賺頭的,何況不喜歡換取東北特產的還可以用鹽引交易。

所以大批的商賈搶著承擔起了往遼東運糧的任務,春風一起,他們就陸續出發了,他們不但從江南采購米糧,還從東南亞等國購進米糧,這個過程中,直接進一步促進了海外貿易、糧食貿易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海運的發展。

糧船一批批地從海路運到了遼東,大量的糧食穩定了遼東糧價,同時,大量糧食的運入,也避免了一些奸商大肆提價,在榷場交易中趁機盤剝韃靼牧民,激起剛剛歸服的韃靼牧人的忿怒。

糧食運入,牛羊牲畜、毛皮特產等物又源源不斷地運出,這個過程中也促進了遼東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遼東百姓第一次發現,原來戰爭不一定必然使得民不聊生,有時候反而會叫他們更加富足。

眼下,遼東與韃靼交易最多的物資是馬匹,戰馬是重要的軍用物資,原本不允許普通商賈貿易,這項權力是限制在朝廷手中的。不過朝廷不以贏利為目的,其交易手段、交易作用官僚化嚴重,貿易效率也極其低下,夏潯特意請旨,針對遼東的特殊情況,放開了這一條件。

為了鼓勵交易馬匹,遼東布政司在提高牛羊貿易賦稅的同時,降低了馬匹交易的賦稅,通過經濟手段,促進了它的發展。於是,大批的蒙古馬通過經濟頭腦發達、經濟手段靈活的商賈輸進了關內。

同樣是飼養牲畜,養馬比養牛羊還要賺錢,嘗到了這個甜頭之後,窮得叮當亂響的牧民們雙眼一亮,在這個春天裏,重點飼養放牧馬群的牧民明顯增多了。

關於給馬市交易大開方便之門,刺激牧民養馬,朝中曾有許多大臣提出過異議。有的大臣認為遊牧強悍,蓋因有馬,不應該刺激他們大量養馬,而是以養牛羊為主,鼓勵韃靼牧民多養牛羊,以牛羊市易各種生活物資,兩全齊美。而馬,這可是戰爭利器,如果讓韃靼人擁有太多馬匹,會叫人很不安。

皇帝接到大臣意見後就沒有急於表態,因為這麽多年的認知,使他知道夏潯每做一件事都一定有他的想法在裏面,他的想法很多時候角度刁鉆,異於常人,但是細細想來,卻又大有道理。所以朱棣只是把大臣們的意見轉發於夏潯。

夏潯果然上書言明了自己的看法,這封奏章一上,那些有異議的大臣立即再無異議。夏潯在上書中說:草原上的人要放牧才能生存,草原遼闊,不同於中原的圈養家畜,放牧就必須要有馬,因此即便你窮盡手段來限制牧人養馬,哪怕把馬壓價得一文不值了,他們也一樣會保留一定數量的馬匹。

馬匹的數量至少會人手一匹,而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匹馬,也就意味著如果打仗,他們不但能擁有足夠的戰馬,要做到一人雙馬甚至三馬也不難。所以,只要他們想打仗,無論什麽時候,他們始終都是有足夠的可用於作戰的馬匹的,這個限制就牧民方面來說毫無意義。

而對中原來說呢,目前又嚴重缺馬,不但軍中缺馬,民間也缺馬,以致馬價炒得很高,依舊不敷使用。一旦限制養馬之地的馬匹飼養,並不能減少牧民用於作戰的馬匹,只能使中原的馬匹供應更加困難。可是鼓勵他們養馬呢?

草原只有那麽大,放牧的牧人只有那麽多,他們的草場有限、每個人能夠放牧的牲畜數量也有限,他們多養馬,就沒有余力也沒有足夠的草場再去養更多的牛羊,他們需要養馬來交易,去換糧、換布匹、換各種生活物資,去過更好的生活,這不是很好嗎?

一旦他們心懷歹意,在有心人的糾集下想要作亂,多余的馬匹對他們的戰鬥力並沒有絲毫幫助,這時候牛羊才是他們最重要的物質保障。所以,他們多養馬就得少養牛羊,生活物資就要更依賴於農耕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