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家族恩怨

“陳郡陽夏謝氏!”

夏潯忙作大吃一驚狀,事實上他根本不知道這個陳郡陽夏謝氏到底是什麽東東,只不過肖敬堂一副打了雞血的樣子,滿面紅光大作,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來這戶人家一定是大有來頭的,他不得不配合一下。

肖敬堂滿面崇敬地道:“不錯,陳郡陽夏謝氏!烏衣巷中第一家的謝氏,謝安、謝石、謝玄、謝琰、謝靈運、謝道韞……名士輩出的陳郡陽夏謝氏,雖說自隋末以來,謝氏家族已然敗落,可是人家的身份那可是傳承千年的名門世家,出身高貴,這是有錢也買不來的。”

“自隋末以來就敗落了?”

夏潯實在想不通既然如此,肖管事還有什麽好吹噓的,他卻不知舊時候的人對於歷史的繼承和延續幾乎沒有什麽時間上的概念,數千年的傳承,仿佛就是昨天的事。

就如在現代的時候,八十年代初,一位外國教授寫了本中國遊記,其中提到,他到了一個偏僻邊遠的小山村時,當地的人因為好奇,都趕來看他這個金發藍眼的怪人,他笑著問村裏的人:“你們是頭一回看到我這樣的人吧?”誰知村裏的老人卻答道:“不,以前也曾有過長著金頭發藍眼睛的人到過我們村子。”教授好奇地問起,老人很自然地回答:“元朝的時候,有過你這樣的人到我們這兒。”教授頓時啞然,老人答得是那麽理所當然,千余年前的事情,對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對這個世代相傳的小村莊來說似乎就是昨天的事一樣。

除了這個原因,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人經過了異族百余年的統治剛剛恢復漢人江山,從心理上有一種很迫切的與祖先重新聯系起來的願望,就連當今皇帝修家譜,都有一幫子大臣穿鑿附會地考據一番,給朱元璋弄出了一個朱熹後人的結論,除了是為皇帝臉上貼金,未嘗不是這種心理因素作怪。

要不是朱元璋一口否認,老朱家的族譜就得從宋代的朱熹開始寫起了。那些馬屁大臣低估了朱元璋的氣魄和胸襟,朱元璋根本不想認一個如何了得的祖宗,他朱元璋就是一個窮放牛的,就是淮右一介布衣,既沒有高貴的血脈,也沒有斬白蛇的傳奇,他從不認為要贏得別人的尊敬是靠其血脈,而是靠他的行為和成就。

可是普天下又有幾個人有朱元璋這樣的自信和膽魄?夏潯雖不以為然,可要提起陳郡陽夏謝氏,當時的豪門權貴還是大多心生傾慕的,尤其是在應天府一帶,謝家的影響更大。今人若到金陵,又有幾個不去看看烏衣巷?只要去烏衣巷的,誰不吟一句“昔日王榭庭前燕,今飛尋常百姓家”以憑吊昔日仕族第一家?

肖管事沾沾自喜地道:“說起來,還是因為老爺當年經商途中,救下了這位姑娘的父親,為了報救命之恩,人家才答應了與咱們結親,要不然以咱家當時的模樣,可高攀不起。人家只要亮出謝家的字號,不知多少公卿豪門願意與謝家結親呢。”

夏潯本以為自己那個便宜娘子大不了是個中等殷實家庭的女兒,因為十多年前的楊家也算不上多麽了得的人家,這時代的人家都講究個門當戶對,對方的家世自然也該差不多才是,想不到還是名門之後,不禁生起幾分好奇。

他既然要取代楊文軒的身份,又想以此為借口回轉江南,這位謝姑娘就一定要娶的。休妻很麻煩,沒有正當理由,想休了人家不可能,除非她犯了七出之例,或者她也不願嫁給自己,兩人協商解決。在他想來,如果這個妻子不是面目可憎、性情乖戾,還是可以娶進門的,可他沒想到自己這個未婚妻子竟然大有來頭,一時有點發懵。

肖敬堂只道自家少爺是歡喜忘形,又歡喜地講述了一番他道聽途說的有關謝家的情況,這才講起了自家老爺與楊氏家族的恩怨,一說起楊氏家族,肖管事的情緒馬上低落下來。

原來,楊旭的老家在應天府秣陵鎮,與江寧鎮、金陵鎮,合稱金陵三鎮,地當往來要沖,市面繁榮。楊家是秣陵鎮第一大家族,家族以務農為業。

楊旭的父親楊鼎坤在家族中只是個小人物,因為他的父祖輩是楊家老幾輩上庶出的一支,所以在家族中地位並不高,再加上祖上分下的田地不多,所以在當地只能算是中下人家。

不過秣陵鎮地處交通要沖,常有南來北往的旅客經過,所以楊鼎坤從小就見多識廣,他讀過書,腦瓜靈活,漸漸不安分於那幾畝薄田了。他發覺守著這幾畝,雖然餓不死,卻也難求富貴,而以當地的條件,如果能開設旅館客棧,或者沿江做些運輸販賣的生意,必定財源廣進,便想棄農經商。

他的舉動立即引起了楊氏族長楊嶸的強烈不滿,要知道經商是賤業,而楊家是秣陵鎮的頭一號大家族,是當地的大地主,一直務農讀書,讀書有成則謀取功名,讀書不成就做個體面的鄉紳。族長楊嶸掌握著楊家最多的田地,他不缺錢,楊鼎坤如果去經商,無疑是給他臉上抹黑,他更擔心其他各房的子弟有樣學樣,最終讓自己這個一族之長失去對家族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