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張楊行(第2/2頁)

上官婉兒欲言又止,武則天看在眼裏,淡淡地道:“這裏沒有外人,但說無妨。”

上官婉兒輕輕地道:“是!這謝宇斌,原是振州寧遠縣尉,對魏王曾很是看顧……”

武則天恍然,她掌權之後,曾把幾位堂兄流放邊荒,其中堂兄武元爽一家被流放到了振州寧遠(今海南三亞)。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兒子,當時也在寧遠,想必當時在寧遠任縣尉的這個謝宇斌對武氏父子多有照顧,所以武承嗣投桃報李。

武則天慢慢靠回椅上,張昌宗一雙雪白柔軟的手又輕輕搭在她的頭上,繼續按摩著,武則天閉著眼睛,不動聲色地道:“繼續說!”

“是!”

上官婉兒繼續介紹著謝刺史的情況,從他的履歷看,果然與武承嗣崛起的時間相符。時間大約也是在十年前,當她準備踢開傀儡兒子,自己登基為帝,開始大肆重用武氏族人的時候。

那時,武承嗣剛剛手握大權,成為朝廷新貴,謝縣尉隨即就從遙遠的振州寧遠調到了京城,做了不足一年的洛陽尉便被調進大理寺,在大理寺僅一年工夫就升至少卿,隨即武則天登基為帝,大封功臣,而這謝宇斌被武承嗣列為功臣,任命為延州刺史。

此人到了延州便從此不曾動過地方,其中緣由武則天也猜到了三五分。振州窮山惡水、地處偏荒,在文教發達地區,飽讀詩書的學子白了頭都未必能考中一個秀才,可是在振州那種地方,字能寫得不出差錯、文能寫得有點條理,就能成為秀才公了,這種地方的縣尉素質又能高到哪兒去?

武承嗣提拔他做官很可能只是為了報恩,壓根沒指望能把他培養成得力的心腹。又或者先前讓他進入洛陽府和大理寺時,就是一個考察栽培的過程,可是在此期間此人表現平庸,這才把他打發開,還了這段恩情了事。

上官婉兒稟報完畢,大殿上頓時靜下來,過了半晌,張易之輕輕咳嗽一聲,武則天閉著眼睛沒有張開,淡然問道:“五郎有話說?”

張易之慢聲細語地道:“聖人,這樁案子如果屬實,那就是延州上下合力蒙蔽聖聽,猖狂若斯,實是駭人聽聞。而這延州刺史是魏王故人,兩人之間已經沒有聯絡了麽?只怕未必。

再者,人是魏王舉薦的,這人若出了問題,魏王臉上也不免難看。萬一魏王一時犯了糊塗,向他通風報信……,臣以為,這件案子必須查,可知道的人要越少越好,如果由刑部或禦史台遣人去,只怕人還沒出京,風聲就泄露了。”

武則天嗯了一聲,道:“五郎可有合適人選?”

張昌宗搶著道:“聖人,昌宗願為聖人分憂!”

“你?”

武則天睜開眼睛,詫異地看了一眼張昌宗。在她眼裏,張昌宗既是她的小情人,又隱約有些長輩寵溺晚輩的感情,唯獨不曾把他當成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臣,雖然他現在官拜奉宸丞。

張昌宗見武則天有些好笑,不禁惱羞成怒,臉紅脖子粗地道:“聖人,昌宗一定能把這件差使辦好!”

武則天拍拍他的掌背,笑道:“朕自然相信你的本事,不過……你還是留在宮裏陪朕吧,風餐露宿的,不是甚麽好差使,朕怎麽舍得你去辛苦。”

張昌宗負氣地道:“聖人這明明是不相信昌宗的本事!”

武則天的臉色微微一沉,張易之趕緊道:“六郎年輕不懂事,聖人莫怪。說起來,昌宗還從不曾離開過洛陽百裏,難怪他巴望著出去走走。依臣之見,不如選個老成持重之人負責此案。至於六郎,叫他跟著走一趟全當散心吧,若真學到些本領,以後也好為聖人分憂不是?”

武則天臉色稍霽,微微頷首道:“五郎言之有理。你有合適人選?”

張易之微笑道:“想必聖人已經想到了,既然考校微臣,那臣就說說,這件案子是因楊帆的一句閑言引發,楊帆是聖人您信任的臣子,且與魏王又有不睦,所以絕無畏懼強權庇護貪官的道理。聖人曾贊他有勇有謀,若叫此人去,可不是一個最佳人選麽?”

武則天欣然點頭,對猶自氣鼓鼓的張昌宗道:“好啦,六郎就不要生氣了,朕委你個欽差正使,楊帆為副,同往延州辦案。一路上你要多聽少說,悉心學習,遊山玩水可以,緝察案件時,不可對楊帆指手畫腳!”

張昌宗聽說允他為欽差,先是驚喜若狂,聽到後來又不禁氣結:“說來說去,還不是拿他當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