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是福不是禍(第2/4頁)

而且正德皇帝現在對佛教更有興趣,作為道教領袖、龍虎宗的正宗傳人,他不能不居安思危,想辦法擴大自己在朝廷和皇帝心中的影響。

一個傳承千年的門派,絕不是一味只知閉門鉆研學問的人能夠維持下去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尤其是和朝廷的人際關系,小天師肩上的擔子重啊!

※※※

“你們確定嗎?他們真的逃到了金丹山去了?”

楊淩坐在寬敞的馬車裏,向車前拱手而立的錦衣衛密探沉聲問道。

正德的大軍尚未至江西,三廠一衛的探子就已經撒了下去,布成一道嚴密的偵緝網,探察寧王世子的下落。據悉,寧王世子和幾個親信卷帶了大批金珠玉寶潛逃,本來的路線是直奔武夷山去的,但是朝廷反應迅速,福建方面布下了天羅地網,寧王世子半途改道,就此消失了蹤跡。

“國公爺,小的們人生地不熟,尤其無人通曉瑤語,所以不敢深入瑤區,那裏和苗區的生苗、熟苗一樣,近山外的部落已經接受朝廷教化,但是往山裏去,許多部落刀耕火種,仍是不開化的蠻人。而且他們所居住的地方險峻崎嶇,有的地方需要攀援蔓藤才能過去,實在難以探聽詳細消息。不過我們向金丹山下的瑤人打聽,他們幾日前曾親眼見到幾個漢人從此經過,深入瑤區,從衣著打扮來看,應是寧王世子幾人無疑了。”

楊淩點點頭,說道:“好,前方將到鷹潭鎮,大軍先在此駐紮,然後再追索寧王世子下落。”

鷹潭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鎮子,朝廷在此設下一個巡檢司衙門管理地方,他們的巡檢官連知府、通判一類的官兒也不曾見過,如今朝廷派了大軍來,領兵的居然是一位國公,可把李巡檢忙壞了,生怕有什麽不中意的地方惹的國公不悅。

不過楊淩急於徹底解決寧王判亂一事早回北方,對於住處簡陋、夥食不夠精美根本無心在意,他在鷹潭只歇息了一天,然後就率領一隊精兵親往金丹山察看情形去了。

又是幾十裏的路程,前方路途難行,沒有勘驗明白,是不能把軍隊拉進這進退兩難、供給難輸的險地的。其實寧王世子已經沒有軍隊,只需一個百戶率上些許人馬就能輕易把他擒下,若非他的身份重要、而且又深入官府沒有實際控制的蠻地,根本無需堂堂的國公親自出馬。

金丹山下的瑤人,據說自漢魏時代就在此聚居了,山谷中有三個村寨,分別有蔣、何、黃、歐陽等十余個姓氏,僅從姓氏上看倒與漢人無疑,三座村寨約四千多人,歷經數百上千年,村落始終沒有什麽大變化。

他們是按照姓氏集合聚居的,一個姓氏一個門樓,形成以血緣為主脈的居住格局。這三個村寨呈品字型,四周的高山形成一道防禦外來入侵的天然屏障。他們在山與山之間的接口處修建了堅實的城門,城樓上有人把守站崗,並設有瞭望台與箭孔。堅固的城門上掛有數百斤重的大鐘,如果有警,眾鐘齊鳴,響徹雲霄。

山谷間有限的土地是用來種植莊稼的,瑤寨建在一個個山坡上,一排一排的村屋依山勢逐級而上,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頂與後面房子的地面平齊。臨高遠望,瑤寨的後面是一座座連綿不斷的山峰峽谷,谷中群峰突兀,百峰爭雄,仿如千軍萬馬,洶湧而來。

錦衣衛的探子站在山坡上指點道:“國公,我們就是在谷中村寨打探到寧王世子下落的,這裏幾座山寨對朝廷是很恭順的,但是再往深山裏去,那些與外界交往不多的瑤人對我們漢人卻沒有什麽好感,而且住處太過險要,想進去打探消息都難。”

楊淩點點頭,說道:“走吧,去寨子裏看看,多了解一些詳情再做打算。”

這裏雖然也有漢人往來,可是多是一些貨郎,如今來了一支上千人的隊伍,衣甲鮮明,顯然是朝廷的大軍,引起了瑤寨百姓的關注,楊淩等人剛剛進村,就吸引了許多瑤民圍攏上觀看。

這些瑤民純樸的臉上滿是好奇,對官兵倒沒有懼色。一進村寨撲面而來就是一陣酒香,瑤寨家家會釀酒,家家都飲酒,這裏款待客人沒有茶,從來都是以酒代茶、代水的。

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低矮的黃泥巴和石頭壘的房子,杉樹皮做的瓦,古樸的村莊、淳樸的村民和那和善的笑臉,讓這些殺氣沖天的官兵也不覺換上了和氣的笑容,收起了刀槍。

一個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老人在別人攙扶下走來了,他睜著一雙混濁的老眼,好奇地打量著這群遠方來客。

楊淩由扮作貨郎的探子口中,已經知道這些與漢人交往較多的瑤寨實行的是瑤老制,村寨中的首領是由各姓寨民中推舉出來的年長者,他們分別擔任天長公、頭目公、管事頭、掌廟公、燒香公、放水公,負責管理村寨的戰爭、糾紛、緝補人犯、耕田種山等等一切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