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帷幄(第5/6頁)

這就是權力分配的結果了,如果不然,縱然楊廷和心中贊同,難免也要加以刁難,楊淩聞言甚是喜悅,只聽劉忠道:“下官只有一個建議,巨紳財主們貪占的田地,可以迫其退還分發農民,此外他們固有的土地不管有多少、包括那些瞞稅未報的田產,只能加強管理,給予征稅罰款,而不能沒收分給平民。一條鞭法,對於有地貧民有極大好處,但是卻不及於無地農民,流民是禍亂之源,又不能不解決這個問題。下官以為,現在工商發展、開海通海、互市通商、關東移民可以解決一大部分流民,清丈出來的貪占土地返還可以解決一部分。此外,就要請兵部陸大人多費心了,兵制改革,衛所撤消,要注重清理出來的軍田屯田的清丈管理,這大片土地還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到那時,縱然還有流民也數理有限難成氣候,除非出現巨大的天災人禍,而朝廷無力賑濟,否則再也不會出現一人登高一呼,萬眾響應造反的局面了。”

楊淩微微頷首,心道:“這必是出自楊廷和的籌劃了,此人倒是很務實,能夠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沒有太激烈的政策招致各方面的反對,又能有效解決問題,果然是個幹才。”

陸完擔心地道:“一條鞭法雖然會讓權紳們有些損失,但是開明士紳、守法士紳原本就照田畝數納稅,基本沒有任何影響,由於折銀納稅,不用以官價抵糧入庫,他們所獲還而更多,是會擁戴此策的,下官以為影響的只是那些平素瞞地漏稅的豪紳權貴。這部分人不滿那是一定的了,不過通過整頓吏治能夠抵消一部分官宦世家的阻力,再加上這次流民造反的觸動,他們中的大部分會響應的。要說真正難以觸及的,該是那些王侯公卿。真要實行起來,國公爺,一定有人會做手腳的。”

楊淩淡淡一笑道:“這個,我已經猜到了,一手胡羅蔔、一手拿大棒,我原就沒指望好說好商量的就讓所有人同意,有些人,只不過是只儆猴的雞,那麽何妨拿來試刀呢?”

陸完點頭道:“國公爺剿匪先肅政,這是正本清源之策,皇上也有心作為,下官自然竭盡全力,只是現在正在用兵,此時改革兵制易使軍心動搖,不可不慮,而軍隊腐敗、屯田流失,又牽涉到吏治和土地改制,幹系重大,下官苦思良久,覺得可以取一折衷之法……”

他撚須看看前任兵部尚書楊一清,說道:“兵制改革,下官以為可以從十二疏中抽離出來,緩緩行之,慢火燉湯,做而不宣。現在各地團練戰力不在衛所兵之下,甚至還要強出幾分,朝廷不妨詔令各地巡撫,擴充團練、整飭軍備。現在不是流民四起嗎?可以改變團練只招本地兵員的規定,吸納一部兵流民入伍,這樣兵員素質得到保證,又使反賊沒有流民可用,戰事結束後,再宣布改屯田養兵為募兵,那些久已不願當兵甚至尋機就會逃走的衛所兵固然欣悅服從,軍隊兵員的缺口也可以立即用已經訓練有成的團練兵補充進去,募兵制就能既快又穩地推行開了。”

楊一清帶兵久矣,他一直在邊軍隊伍供職,而邊軍大部分是采用募兵制,兵員本來就不限定於當地人,所以他略一思忖之下,點頭贊成道:“徐而圖之,從容兵備,本官以為可行。只是應令各地兵備道、團練使要加強兵員勘察,不要把一些痞氣重、有前科的人招進隊伍。”

陸完笑道:“楊大人放心,現在匪患四起,新的團練部隊建立後,是要參予圍剿流匪的,在戰事中,兵員是否合格,自可受到斟別勘驗。”

焦芳見無人再反對,便把這一條也記錄在案,禮部尚書王華道:“治國理政不外乎謀求富強大事,但是士子文人所尊崇者,多是宋朱理學,宣揚心外無物,不假外求,這樣的人做了官是不重國計民生的,他們誇誇其談,談玄說虛,鄙薄民生實事,以清談誤國。下官以為,可以集中一批鴻學大儒、退仕官員,總結例代興亡盛衰的教訓,提倡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的學說,以使各級官員摒棄舊規,以富國強兵為首要任務,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把治學理政與解決國計民生結合起來,掃清輿論壓力。”

楊淩欣然稱是,說道:“不錯,王尚書所言甚是,今年秋闈,科舉考試要增加時策政論的分量,減少詩詞歌賦的占比,今後試題也要這樣,學子們為了能夠考中,就會注重實事、關心民生國事。依我看這件事才是禮部頭等大事,務必要從根上改變虛華不實的清談之風,給朝廷多培養些真正的能臣幹才,而不是冬烘道學。”

眾官員群策群力,對準備推行的新政最後梳理了一遍,這才紛紛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