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五星上將(第5/6頁)

這是太祖起兵反抗大元時的戰旗,只不過趙燧把大宋二字換成了混沌罷了,他的野心由此可見一斑。山西李華,本是個山大王,見此情景眼熱不已,真以為天下要大變了,被手下攛掇,有心做個開國功臣,謀個王侯將相,於是揭竿而起,攻縣城,搶府庫,聲稱造反。趙燧聽說這個消息,立即領兵殺奔山西。而劉六、劉七、齊彥名等人則帶領另一支隊伍東進去了山東。他們繞過滄州,直奔德州,與泰安楊虎遙相呼應,濟南城被夾在中間,岌岌可危。

許泰戰而無功,賊眾反而越發勢大,許泰東奔西走,卻很少有可以放手一戰的機會,惱得他暴跳如雷,只好直言上奏:“賊所得皆民間馬,一晝夜數百裏馳,而官軍馬少,無以追敵,請於山東、直隸取給備之。”

直隸山東還有馬麽?直隸的馬能搶的都被劉六搶光了,而山東的則全在楊虎手裏,大明邊軍和京營中倒不乏健馬,奈何這兩處軍隊一個護於京師、一個屏於邊境,兩個地方都是萬萬不容有失的。

正德皇帝看了他的奏折,鼻子差點沒氣歪了:這是打的什麽窩囊帳啊,這都打了好幾個月了,鬧騰的倒挺歡實,敢情官兵一直跟在響馬屁股後邊吃土,壓根就沒正經打過仗啊。

響馬盜終於走出河北,先襲河南,再取山西,戰火已蔓延開來。劉六大軍撲向德州,如果德州一失,濟南便危險,濟南再一失,山東全部落入白衣軍手中,而這時趙燧再從山西殺回來的話,山西山東兩路大軍往河南一卡,京師就被掐住喉嚨成了一處孤地,與整個江山斷了聯系。

當初大明以“天子守國門”,將京師建於此處,為的是抵禦北方韃虜,可沒考慮過會出現在這種情形,如果山東、山西、河南盡落於白衣軍之手,那就真的大勢已去了。誰也沒想到原本並未放在眼中的兩路盜匪,竟然會有今日威風。

陸完與內閣商議,由運河向德州急輸兵馬糧草,此時已經是六七月份,正是多雨時節,所以水速甚快,得以使德州兵力迅速得到補充。

此時,相對於山西趙燧的一萬多人馬,無疑山東才是重中之重。山東一失,南北水運首先便被掐斷,而山東響馬則可以掌握主動,北侵京師,南撲中原,西向則可與趙燧合兵。德州北拒響馬,濟南東抗白衣,故此成為天下焦點,人人目注於此。

此時李東陽已辭去內閣首輔大學士之職,但是由於戰事緊張,所以一直沒有離開京師,內閣把這位老臣也請回來,一同參詳戰局。楊一清雖是吏部尚書,由於善習兵法,也受邀在列,他的剿匪戰略與楊淩大致相同,但那都是著眼大局,統籌調整,以徹底消滅反亂的策略,而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卻是山東的緊張局勢。

楊一清聽罷軍情介紹,雙眉緊鎖,半晌方道:“賊酋未必有此目光,能早早定下東西呼應、鎖江連舟,扼住京師咽喉的戰略,他們東奔西走,原本沒有長遠打算,不過這一回無心插柳,卻恰巧形成了這種有利於他們的局面。現在趙瘋子去了山西,而楊虎、劉六分別陳重兵於德州、泰安,連日攻城不輟,這與他們往昔不打堅城大阜的習慣不同,我想賊酋應該是也注意到了對他們有利的這個局面。所以才必欲取下德州、泰安,合攻濟南。這對我們很危險,不過也是一個機會,響馬盜、白衣盜一直不與我們正面作戰,我們欲求一戰而不可得,他們現在想要攻下德州,就必須在此死戰,這就給了我們大舉消滅白衣軍、響馬盜的機會,無論是為了保德州還是滅響馬,朝廷必須馬上派一員深孚人望的將領去山東主持大局。此戰幹系重大,勝,就是扭轉攻守之勢的好機會!敗,則陷天子於危地了。”

楊廷和沉吟半晌,方沉聲說道:“那麽,朝中何人……可擔此重任?”

※※※

雨打水面,天地連於一線。運河水位又增高了,虧得如此,否則響馬盜在運河中投下許多障礙物,難免要阻礙水路行程。不過盡管如此,朝廷通過水路往來的船只也大幅減少了,因為響馬盜從德州南下,已經占領了吳橋、景縣等地方。

德州,是大運河在山東地境最後一處大埠頭,山東西北境最大的一座城。德州城東是衛城,駐紮德州衛、德州左衛的兵馬。城南安德驛碼頭,現在主要是自南方北上的船只至此而返,再向北已是響馬盜的地盤,基本已經停渡。

這裏既是南北水運中樞,同時也是濟南至京師的陸路中樞,名實相符的水陸大埠,盡管現在到處是兵,一派緊張氣氛,仍可看出它的繁華。

德州城堅壕深,兵強馬壯,楊虎大軍曾經攻打德州無功而返,現在劉六率霸州響馬盜再度嘗試攻城了,巡邏的兵丁絡繹不絕,各條要道完全進入軍事管制階段,由軍隊取代地方官府管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