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借勢呼風(第5/8頁)

舒芬對天子抗言直書,立即在士子間獲得了無上榮耀,眾翰林、禦使紛紛效仿,強烈要求皇帝悔過自責,反省過失,同時大批的官員不斷向楊廷和、王華施加道德壓力,要求兩位大人帶頭上書,勸諫天子。

這時,正德皇帝卻患了傷風,還挺嚴重。原來百官至長壽宮祭拜時,正德從溫暖如春的西暖閣匆匆趕來,穿的單薄了點兒,腦門上一層細汗被風一吹,著了涼,緊接著被那幾個不識好歹的臣子氣的夠嗆,回去還沒一會兒,又讓太後喚去委婉責備了一番,連憋氣帶窩火,就此昏昏沉沉,高臥不起。

皇上這兒肢體酸軟,倦怠不起,言官翰林們可不知道皇上是真病假病,就算真病,一場傷風就能掩過回頭有悖孝道的事麽?天子之職,莫大於禮呀。

奏疏持續不斷,正德皇帝下旨司禮監,這些奏折一概留中不發,劉瑾聞旨,又拖出那兩口大箱子來,興高采烈地收廢紙,不過這回他卻沒有用些卡削各部用度的手段整治言官翰林們,因為他需要這些書呆子造聲勢,聲勢造的大了,身為清流領袖的楊廷和以及執掌禮部的王華就不得不出面挑起這場議禮之戰的大旗。

言官翰林們本來就是碼字兒的,你留中,我再寫,權當練筆了。奏折越來越多,語氣越來越激烈,渾水摸魚的、別有用心的官員在裏邊煸風點火,到處串聯,哄的那幫書呆子心甘情願地去打頭陣。

楊廷和與王華並非沒有意識到其中包藏的險惡,可這卻是說不出口的理由,百官情緒越來越激烈,被劉瑾壓制許久的情緒,終於在占得理字先機的情形下,向皇帝完全爆發了,他們揚眉吐氣、意氣風發,終於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責任感,意識到自己對朝廷、對江山是多麽的重要,為了爭取下跪的權利,為了爭取做忠臣孝子的機會,他們拼了。

楊廷和與王華承受不住日夜上門哭訴哀請的官員強大的壓力,道德風向已經不是他們的權力和個人威望能夠控制的了,兩人商量了一下,只好寫了一份措辭還算溫和的奏折,聯名呈於禦前。

正德皇帝真的苦悶之極,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他無可辯駁,可是他就是想不通,不就是看見百官們跪在冷水濕地上,好心好意叫他們以躬代跪麽,就為了這麽點事兒,至於說的如此嚴重,好像天就要塌下來似的?

天真的要“塌”下來了,大學士和禮部尚書進諫,代表著內閣和執掌禮的衙門也贊同百官們的意見,第一回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風向標至此完全明顯了,清流們圖窮匕見,上書從指斥皇帝有悖人倫禮儀、不守孝道,開始直接要求皇帝下罪己詔,反省已身,修正錯誤。

正德皇帝病體稍愈還抱病上朝,此時身體漸好,卻拒絕臨朝,開始恢復他剛剛登基為帝時那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正德的態度激起群臣更大的憤怒,也給了他們更多的攻擊理由。

恰好此時宣府巡撫陸完進京,他的轄地離的近,是奉令最先回京述職的一批巡撫。本來這些封疆大吏們還從來沒遇到過這種荒唐事,所以對劉瑾這項命令還有些不以為然。

可是延綏巡撫不理會劉瑾的命令,拖延不行,劉瑾竟然派了錦衣衛直接把他下了大獄,陸完聞訊嚇破了膽,一路快馬進了京,到底還是遲到了。無奈之下,陸完只好在重禮之外又多備了一份,上門叩見劉瑾,劉瑾收了禮,又對他痛罵一番,開恩要他留職察看,稱為“代職”。

這位老哥送完了禮,私事辦完了公事還沒辦呢,進了京總得見見皇上,可是皇上現在偏偏誰也不見,只好天天在朝房裏混日子,一來二去的,和六部九卿們都混的熟了。

陸完並不知其中內幕,可是眼見京中情形如此緊張,六部九卿躍躍欲試地要跟著楊廷和及王華上書,以便博個好名聲,便出言勸道:“各位大人,皇上年少,血氣方剛,那是吃軟不吃硬的,群臣上書,皇上生病,這麽僵持著對朝廷諸多不利,各位大人此時上書,那不是火上澆油嗎?”

六部九卿想想,也的確不能把皇上逼得太緊,劉宇和張彩雖已成為劉瑾死黨,但他們打的主意就是讓別人當出頭鳥,其他尚書們不出頭了,他們也就罷了手。

劉瑾聞訊大怒,找個由頭把這位壞其好事的巡撫叫去,又是一頓臭罵,把他罵得狗血噴頭,可憐的陸大人不知緣由,還當是送的禮劉公公還是嫌少,可是帶來的銀子全用光了,只好東家西家的借,然後賠著笑臉給劉瑾送去。

劉瑾收了禮,也知道他是無心之舉,本打算就這麽放過他了,可是沒料到這位試職巡撫不放心,想想威國公那是宣府出來的人,本鄉本土的,還能不照顧一下,所以登門拜訪,又求托楊淩,萬一皇上要貶他的官,請楊淩代為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