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知音難妥(第5/5頁)

從這一點上來說,楊一清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只是他是李東陽一系的人,如今楊廷和是代表三大學士來勸說皇帝回京,他不便公開表明個人態度罷了。

想到這裏,楊淩緩和了語氣,似對楊一清談話,其實卻是訴與楊廷和等人道:“王爺,諸位大人,方才我已詳述皇上此來之重要,皇上年方十六,多多歷練,才能成為千古名君。但凡明君,誰畏於兵事?漢高祖禦駕親征平叛陳豨、英布,唐太宗禦駕親征制服高麗,本朝洪武俘張士誠、滅陳友諒,哪一回不是禦駕親征?永樂皇帝親身五征漠北,更不待言。如今天子親至,只是向朵顏三衛示之以誠,不如此,遑論雄才大略?若官兵龜縮長城以為榮,皇上藏於紫禁城以為是,世之英主何以名副其實?”

他舒了口氣,誠懇地說道:“王爺和諸位大人心憂皇上安危,下官了然於心,待得了花當回信,在下一定親至白登山勘探地形、妥善置兵,保得皇上安全,請各位大人成全皇上一片雄心吧。”

楊淩說完,向代王和楊廷和等人肅然深深一揖,幾人聽了面面相覷,楊一清、胡瓚意有所動,楊廷和神色猶豫,代王若有所思,只剩下汪以孝仍是怒目而視。

皇帝與朵顏三衛會盟,若領上十萬大軍,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在離大同不過十余裏的地方,自然不怕韃靼來襲,難就難在邊將屢次失信於朵顏三衛,大明在朵顏三衛眼中的信譽幾乎已蕩然無存。

若大軍雲集,花當和各部落首領豈敢來見他?要朵顏三衛也帶上數萬人馬,一來他們沒這麽多精兵,二來一路上勢必難以瞞過韃靼耳目,所以攜來的士兵必不會太多,明軍能出動登山的官兵五千人已是極限,難怪他們如此擔心。

殿內靜的一根針落在地上都聽得見,楊廷和沉吟半晌,忽地瞋目大喝道:“楊淩,皇上若有些許閃失,莫怪本官不講私誼,請了懿旨滅你九族!”

這句話聲色俱厲,但話中之意儼然是同意了皇帝大同之行,楊淩聽了心中一松,面上不禁露出喜色。就在這時,外邊一個細聲細氣的聲音喚道:“王爺,大典吉時已到,請您至銀安殿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