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兵馬未動(第4/6頁)

這些人說走就能走,除了兩口袋雜糧,幾床破棉被什麽也沒有,楊淩雇了輛大車,帶著他們出了西城,到了高老莊先送他們去後山內輯事廠。

內廠現在開辦的如火靈荼,黃奇胤和吳傑一個忙著內政、一個忙著開疆拓土,人員的安排、培訓、物資的調配、情報搜集和整理分析機構的設置、以及借車馬行周轉貨物帶來的大筆收入的記賬和運用,種種繁雜之事十分重要,任何一環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這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機構的正常運轉。

兩位档頭整日忙著處理公務,有時連家也顧不上回,相對看起來楊淩這位總當家似乎太清閑了,不過作為掌控全局的人,楊淩認為他只需要控制內廠的發展方向,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際關系,多為他們爭取些方便和政策、給他們足夠的施展空間就行了,如果事必躬親、事事過問未必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所以日常事務放手讓他們去做。

楊一清隨同於永去了南方,柳千戶正在按著楊淩在神機營時訓練特種斥候的手段訓練著新招募的一群番子,這些年輕力壯的普通農民比起那些老兵油子更好訓練,忠誠度也高,如今這一批三百人也已初見成效了。

楊淩的意見是在各地廣泛發展三教九流的人做情報的搜集者,以車馬行為傳遞途徑,但是各地必須要設立情報中轉機構。

他吸取了錦衣衛外圍情報系統信息傳遞緩慢,輕重緩急不分的弊病,在各地情報中轉機構中就設立分揀、分析人員,將情報分門別類,按緊要程度上傳京城,大大增加了效率。

同時他堅持這些搜集人員以招募的普通人和臨時性的線人為主,各情報中轉機構另設一支短小精悍的快速反應力量,另成一套體系作為保障和應付各種突發事件,柳彪訓練的這些人員就是屬於這些人員,也是內廠的嫡系核心成員。

瞧見楊淩帶了幾個衣衫襤褸的色目人進來,柳彪帶了幾個人匆匆迎上前來,楊淩笑著擺手制止他施禮,看著那些已經初具軍人氣質的新兵發射火器。

這些兵丁大多習過武藝,有一定的冷兵器基礎,所以廠中重點訓練他們對於弓弩和火銃的使用,只見這些士卒舉槍平射,“砰砰砰砰”一排響,硝煙彌漫中前方幾十米外樹立的人形靶子有些已被打的七倒西歪。

楊淩贊許地點了點頭,柳彪見他神色也不禁露出矜持的笑意,火者亞三瞧見了好奇地道:“大人,您的士兵使用的火器是不是稍嫌笨拙呢?不但裝填彈藥要費時費力,而且射程也不遠。”

柳彪幾人聞言頗不服氣,他輕蔑地看了這個黃發碧眼的番人一眼,要不是一時猜不透他和廠督的關系,定要呵斥一番了。

楊淩聽了卻不禁心中一動,火槍的射速和射程問題一直是制約它發揮更大作用的瓶頸,可是楊淩卻不懂火器,他曾對神機營中的火器工匠提過現代火器和子彈的一些原理,不過以那時的工藝水準和火藥顯然還無法做到。

楊淩迫於無奈,才大力發展一窩蜂的火箭發射器,這樣在城市近戰中他的軍隊也足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了。這時聽了火者亞三的話,他忽然想到,莫非這位傳教士會制造更先進的火槍?

楊淩轉身笑問道:“教士先生可有什麽高見?”

火者亞三自從知道他的身份,就知道自己能否被大明朝廷認可,公然在大明傳教幾乎完全取決於眼前這個人了,是以上前一步,立刻賣力地解釋起來。

可是他的中文水平有限,說些平常的社交語言還沒問題,一涉及專業術語,有些話就語蔫不詳了,火者亞三急不耐,瞧見旁邊一個番子背著一枝火銃,便向他要過來,端在手中向楊淩解說。

那時明軍使用的火銃又叫火門槍,火門槍結構很簡單,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一個裝入火藥,椿實,再插入鐵彈或鉛彈,然後用燒得紅熱的金屬絲或木炭點燃火門裏的火藥,從而將彈丸射出。

這樣好整以暇的發射方式自然不適合戰場上千軍萬馬混戰的場面,後來就改由一人操作,不但射擊間速更加緩慢,而且士兵一手持火銃,一手持引火物,根本無法瞄準。

火者亞三說的方法是用一根可以緩慢燃燒的藥撚來引燃火藥,只須一個很簡單的擊發裝置便可,改造起來並不難。

這樣士卒就可以雙手握槍,準確度大為增加,而且那種加長的特制槍管可以裝填更多火藥,發射的彈丸產生旋轉力,射程和射擊速度為之大增。

柳彪身邊幾個教授火槍的老兵大多身兼工匠職責,一聽火者亞三嗑嗑絆絆說出來的方法,臉上不以為然的神色頓時一掃而空。

楊淩對他口述的機械還是不太明了,不過覷見那幾個軍火工匠的神色,已知道火者亞三所說的法子必定可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