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五章 相對無言(上)(第2/3頁)

讓他這一哭、一訴,言官們的情緒,便從‘憂前程’轉為‘恨小人’了……

※※※

最終在徐閣老的勸說下,給事中們沒有鬧事,只是把滿腔的憤怒,發泄在對幕後小人的追查上。很快,他們就把張齊這個昔日同事、今日死敵的底細查清楚了,也得出了張齊陷害徐階的理由。

然後,由刑科全科五名給事中聯名上疏,揭發張齊的罪狀,稱他彈劾徐階是蓄意報復。疏中說:“張齊先前在宣大前線奉命賞軍時,有個名叫楊四和的鹽商,是其父張楝的好友,向張楝行賄數千金。因此張齊一回來就替鹽商利益代言,建議什麽‘體恤邊商、開邊開中、革除余鹽之法’等等。然而邊事復雜,這些事情大都難以實行,故為徐閣老所寢置。而鹽商楊四和見事情無法辦成,遂向張齊之父索要賄金,然而那些錢財已經在幾年裏,為張氏父子所揮霍,已經無法歸還。”

奏疏中又說:‘楊四和等鹽商,因為不滿徐閣老的邊策,早就有趕他下台之心。便以此為要挾,命張齊上書攻擊徐閣老。張齊害怕事情敗露,被朝廷問罪,才會對徐閣老發動彈劾的。應該追究張齊和鹽商們的罪責以正國法。’疏入,皇帝馬上下令錦衣衛逮捕張齊父子及其他涉案人員,下獄嚴加審訊。

其實隆慶之所以如此迅速的同意逮捕,不過是因為徐階痛快下野,沒有生事,反而讓皇帝大感愧疚……甚至自我懷疑起,之前對徐階的評判來了。當然好容易才把這尊神請走,他絕沒有反悔的想法。只是想安撫一下,那些徐階致仕,而大受打擊的徐黨官員,也算給徐閣老正名了。

然而他萬想不到,此舉竟然牽扯出了一樁大案……在對楊四和抄家時,發現其往來信件中,多處涉及晉商向蒙古人走私違禁物資,肆無忌憚、不加遮掩。自然,信件中提及的商人也是有名有姓,同樣不加遮掩。只要順著這條線查下去,雖不能徹底摧毀晉商的走私系統,但使其元氣大傷還是有可能的。

※※※

這件事驚動了北梅胡同的楊天官,面對著那些求上門了老鄉親,楊博只能大包大攬下來。回頭對楊牧道:“我就說,他們不能讓我們一家獨賺,想辦法接觸一下,談談條件吧。”

作為天下三傑中碩果僅存的一位,成名還在徐階之前的楊博,確實是個深不可測的高手,玩起陰謀陽謀來,也是駕輕就熟,沒有絲毫的匠氣。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深度參與倒徐,只是在一些關鍵點上推動,就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很清楚,經過自己和沈默連番的抹黑之後,徐階的形象已經不再是如白蓮聖母般純潔了,尤其在皇帝那裏,更是人不人、鬼不鬼、一刻都不想再看到他。

然而想要公開、直接地把徐階搞下台,還是不可能的。善於逆向思維的楊大人,采取了釜底抽薪、斷絕後路的辦法……他想到,只要徐階上疏請辭、皇帝再一批準,老徐的仕途便完了,就是這麽簡單。

至於如何讓徐階請辭,當然有的是機會……因為按照慣例,一般說,受到參劾的人,或者說和誰鬧了矛盾,以及自己認為不再被皇帝信任,比如提出的什麽建議沒有被采納之類,就會主動請求辭職。當然同樣是慣例,他也會受到慰留。也就是說,一般說來這只是無傷大雅的程序。

這些走程序的事,實在太多了,大家都習慣了,不覺得會有什麽意外的。比如前一年和高拱鬥的時候,徐階就曾經一連上了八道辭呈!結果高拱走了他都沒走。

楊博正是看準了這樣的機會,他讓徐階不經意的再次走程序,然後只要再讓皇帝不予挽留,就能把程序變成了現實!

至於如何讓皇帝批準徐階的辭呈,就是他的第三步——從徐階被彈劾的那一刻起,他便使出渾身解數,開始為徐階鳴冤、並暗中發動百官向皇帝請願,以挽留徐閣老。

讓皇帝看到徐階的威望越高,張齊奏章裏那句要命的話,殺傷力越大。哪個皇帝都無法忍受,百官眼裏只有宰相沒有自己,所以隆慶最終下定決心驅逐徐階,雖有些偶然因素在裏面,但也是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簡簡單單的三招,便解決了沈默留下的殘局,將徐階徹底將死,說楊博已經大成若缺有些誇張,但大智若愚的評定是擔得起的。

只是他的對手是徐階,不可能就這麽白白挨打。在回過神來之後,徐閣老果斷的以退為進,將不利的輿論徹底扭轉過來,然後通過張齊這個出頭鳥,抓住了對手的‘鳥’,一下就扳回了局面。

其下手之穩準狠,決不在楊博之下。

楊博很清楚,徐階只是要找回場子,凝聚快散掉的人心,並不是真要跟自己魚死網破的……這種時候,任何殊死搏鬥,都會讓人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