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三章 唯一的大佬(下)

一夜長談,讓沈默對隆慶元年撲朔的朝局,終於有了明晰的認識,知道該以何種態度對待徐階、對待高拱、對待張居正、對待楊博、對待兵部眾僚了……在這個處處博弈的棋盤上,雖然他仍然不是那個下棋的人,但已經可以利用各種勢力的博弈,去謀求自己的利益了。

雖然他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已經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但仍然被徐階淩厲而堅決的攻勢驚呆了……以至於許多年後,他仍能清晰地回憶起,這場絕對經典的‘言官大作戰’的每一個細節。而他自己,也從中學到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要知道,在這個君權無上的年代,作為部閣大臣,誰的聖眷正隆,就意味著他有了金剛不壞之身,幾乎就是立於不敗之地。而眾所周知,高拱與隆慶的關系,要勝過古往今來任何一對君臣,所以在很多人眼中,高拱是不可戰勝的存在,故而取代徐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徐階徐閣老,卻用他強大的實力,和完美的謀劃,打破了人們對聖眷的迷信,粉碎了高拱無敵的傳說,上演了一出政治鬥爭教科書般的完美戰役:

這場戰役的總指揮,自然是徐階無疑,他雖然為了避嫌退居幕後,自始至終一言不發、還不疼不癢的做些調停。但在歷時三個月的長期鬥爭中,如臂使指的調動兩京數百名言官,使他們進退有度,相互配合的實現了一系列戰術動作——前鋒搦戰,誘敵深入,全面包抄,圍而殲之!能做到這一點的,當今世上別無二人,證明了他是當之無愧的大明唯一大佬!

胡應嘉、辛自修等人就是徐階派出搦戰的敢死隊,雖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是徐階指使他們開炮的。但以胡應嘉‘傾險好訐’的人品聲望,是不可能在六科中一呼百應的。更何況,他本身也是有錯在先,不只是放馬後炮的問題,更是有捕風捉影、假道伐虢之嫌——畢竟楊博是山西人,和沒有山西官員被察落,這兩件事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你胡應嘉存疑,那好,應該去考察那些山西官員,究竟稱職與否,這才是符合正常邏輯的。

而胡應嘉不請朝廷重新考察山西官員,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斷定是楊博包庇鄉黨,他的立論就是站不住腳的。當然他也理直氣壯,畢竟言官有‘風聞奏事’的權力嘛!可那麽多言官也都瘋了?為何在其捕風捉影,居心不良的前提下,還會有那麽多人不辨是非的同情他?僅僅用‘唇亡齒寒’解釋,同怕太蒼白了些吧。

更甚者,為何在彈劾楊博的同時,還要把高拱也拉進去?難得高肅卿認清形勢,一言不發,但依然被彈了個滿頭包?這顯然不是誤傷,而是蓄意為之。讓人不難聯想到一句古話,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不過高拱一反常態的老虎不出洞,讓徐階對戰果很不滿意,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高拱一味的避讓,言官們唱獨角戲的話,並不能把他逼到絕境,甚至有可能使他逃過這一劫!這是徐階不能接受的,因為他知道,擊倒高拱的機會只有這一次,錯過了,就只能任其日益壯大,最終反過來將自己擊敗了!

徐階很清楚,以高拱那種淺狹偏頗、最快恩仇的性子,能忍到現在,必然是有高人在背後指點。但他並不擔心,因為他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像高拱這樣‘迫急不能容物’的火藥罐子,是永遠學不會什麽叫‘藏蓄需忍’的,只要自己再下一劑猛藥,就是神仙也拉不住他了!!

於是第二波攻勢開始了,如果說,胡應嘉、辛自修之流,不過是試探兵鋒的炮灰。那麽現在才到了真正主力出馬的時候——在內閣宣布對胡應嘉最終處理結果的第二天,當今世上‘四大能戰’之一,鼎鼎有名的罵神歐陽一敬上疏彈劾高拱!

這位老兄也算沈默的‘老交情’了,當年他經略東南時,徐階曾派其為贛南巡按,有監軍之意。當時戰果輝煌、身負‘罵神’之名的歐陽一敬,也曾上疏彈劾沈默,意圖挑戰他的權威,只是沒有搞清楚形勢……贛南可是戰區,沈默正在統兵剿匪,玩得不是和平時期的套路,而是叫‘一力降十會’,所以沒撲騰起個浪花,就被沈默給收拾服帖了,老老實實當了一年的巡按,然後悄沒聲、灰溜溜地回了京城。

本來徐階許他回來後升右僉都禦史的,可差事沒辦好,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跟首輔要官,只好再回去當他的監察禦史……但心裏可憋著股勁兒呢,一定要東山再起,證明自己!

雖然在沈默手下沒討著好,可他輝煌的履歷不是造假,其深厚的罵功更是登峰造極。他以無比犀利尖刻的語言,大罵‘輔臣高拱,奸險橫惡,威制朝紳,專柄擅國,與奸相蔡京無異,將來一定會變成國之大蠹!’還煽動言官道:‘高拱對付胡應嘉,證明他鉗制言路的野心,如果任其逍遙下去,那將來所有正直敢言之士,都要步胡應嘉的後塵了!’為了表現出自己彈劾高拱的決心,他還說,‘胡應嘉彈劾的事情,是事先與臣商量而成的,你們要處罰他的話,不如處罰我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