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八章 沙勿略見聞錄(第3/3頁)

他發現明國人十分看重血緣關系,本族的長輩耋老,對晚輩族人有著不可違抗的權力,他們會在一年的固定時間,組織族人一起祭掃先人的墳墓。據說這種祭祖行為,可以起到敦睦遠房各支親族的作用,使大家不至於因為親屬關系疏遠而彼此視為路人。除此之外,這些族中長輩還要求族人服從‘倫理綱常’,比如子女要孝養雙親,兄弟姐妹間要互通有無、患難相助等。凡是做不到這些的,都會受到長輩的嚴厲處罰,同時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這種奇特的族群關系,不需要法律來明文貫徹,但又被所有人嚴格遵守,因此形成了明國人特殊的社會形態——所有人都被編織在自己的族群中,經常往來和關系親密的,自然會互相幫助,而哪怕是跟族人關系再差,真正遇到問題時,也有權向族中長輩求助,通常都會得到解決。

沙勿略覺著,這就是為什麽自己入境以來,從未遇到過一個窮困到沿街乞討的人。這對一個歐洲人來說,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對於他來說,也是個十足的壞消息;因為傳教士想要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打開局面時,往往都是從食不果腹的窮人那裏下手,通過一些散布食品、治療疾病的善舉,很容易就能吸引到最初的一批信徒,繼而發展壯大。

但讓沙勿略吃驚並略感郁悶的是,城中的生活水平、衛生條件,已經足以讓許多常見的傳染病絕跡,且還有足夠多的醫術高明的醫生,會免費或者低價給窮人看病,不是他可以比擬的。而且當他詢問,為何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時,明國百姓的回答是,在城市裏有一個專門規劃的區域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居住的房屋,而且官府和大戶還會定期供應大米,讓他們不至於餓死,他們可以在這種慈善機構似的大館舍中住到死……而且明國的手工業興盛發達,城市勞動力十分匱乏,所以工作機會很多,所以窮人無須行乞也能活下來。

經過初步調研,他已經確信,自己原本在印度、南洋、日本用慣的套路肯定行不通。有了這份自覺後,沙勿略感到很是煩惱,便決定上街走走、散散心。這次是閑逛,他也不辨方向了,決定沿街而行,走到哪算哪,不知不覺走到城東,他覺著這裏比入城的那條街更漂亮、有更美的房屋和牌坊、兩旁的商店也比別的街裝飾華麗,因此也看到了更多的人群。

沙勿略見這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人流如織、摩肩接踵,每個人的臉上都很興奮,一問才知道,原來今天是‘開廟會’的日子,於是他也隨著人流走了進去,果然看到許多平素見不著的手藝人、還有唱戲的、耍猴的、說書的、變戲法的,真是熱鬧非凡,讓他應接不暇,只恨爹娘少生了兩只眼,不能一下子把四面八方都看見。

隨著人流走啊走,不知不覺間,沙勿略便來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前,擡頭看看上面寫著‘城隍廟’三個字,他便信步走了進去,只見殿內煙霧繚繞、鞭炮聲聲,加上寬敞的宮殿、威猛的塑像,還有虔誠跪拜的男女老少,這一切讓他相信,這就是明國人的信仰了。

沙勿略十分欣賞孫子的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瞪大了眼睛觀看面前的一切,想把每一個細節都記下來,好回去分析對策。可是當他緩步其中時,有人突然發現了這位身穿中式服裝、而外貌卻又罕見的外國人時,一下發出了驚呼。

眾人短暫的驚訝之後,才發現他就站在神像邊上,正仰著頭端詳那尊神祇,這在信徒眼中,是十分不敬的舉動,哪能在城隍爺爺面前站著呢?簡直讓大家無法容忍。便有人高喊道:“你這夷人,趕緊給城隍爺爺下跪磕頭賠不是!”此言一出,馬上引來一片附和聲。

沙勿略沒想到,自己竟一下成了眾矢之的,這時候想走是不可能了,但給異教徒的神下跪,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不然怎麽還有臉自稱,是主最虔誠的信徒?去傳播主的福音?

所以他堅持不跪,於是雙方僵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