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章 富可敵國(第3/3頁)

※※※

“有老哥這句話,我心裏就踏實多了。”沈默笑道:“放心吧,只要蘇州的麻煩解決了,松江的困境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願如此吧!”王崇古沉默片刻,才幽幽道:“拙言,你想過沒有,事情為什麽會到今天這步田地?”

“因為我要開埠。”沈默冷笑道:“市舶司礙了這些人的眼唄。”

“有人說,為官應當三思。”王崇古道:“你聽說過這句話沒有?”

“思危,思變,思退。”沈默點點頭道。

“對。”王崇古頷首道:“那你想過自己的退路嗎?”

“我沒有退路。”沈默呵呵一笑道:“只有一條路,就是一直走下去。”

“年輕氣盛!”王崇古嘆口氣道:“那幫人不是你一個人能應付過來的,你要是繼續單槍匹馬的搞下去,縱使這次僥幸過關,也總有折戟沉沙的一天。”

“大人這話什麽意思?”沈默正色道:“要我現在就放棄,乞骸骨、告老還鄉嗎?”

“呵呵……”王崇古撲哧一笑道:“你才多大,就告老還鄉。”然後分解道:“我是說,你應該聯合一些強援,並肩作戰,這樣勝算才會大些。”

“鑒川公這話是至理。”沈默心頭一動道:“只是不知,從哪裏求得強援呢?”

“這個麽……”王崇古緩緩道:“我倒是認識幾個,可以給你引見一下。”說著又笑道:“不過現在說什麽都太早,還是等你過了這一關,再找個機會慢慢說吧。”

沈默面色平靜地點點頭,雖然王崇古沒有明說,但他知道對方指的是什麽人!

那就是赫赫有名、勢大財雄,遠在天邊也近在眼前的——晉商!

所謂晉商,就是山西商幫,他們是農耕思想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北方中國的異類,其重商文化之濃重,甚至要超過最不安分的閩廣一帶。

能讓他們放棄千年以來對土地的眷戀的,還是土地——近二百年來,山西的植被嚴重退化,土地愈發貧瘠,再加之常年幹旱少雨,土地已經無法哺育三晉大地的子民了。如果不想被全家餓死,只好想辦法、找出路。當決定要出去闖出一條活路時,他們選擇了往西!

因為山西人知道,如果脫離土地,就只有經商,而最好的商機,就如注定一般,出現在他們身邊!

當時為了防禦蒙古,朝廷立九邊,駐大軍於宣大一線,大軍耗費糧米巨大,運輸費用巨大,朝廷負擔不起,便采用‘開中之法’,允許商人們向邊鎮軍隊提供糧米、布匹,以及各種所需,作為對價,可以換取鹽引,到指定鹽場支鹽和販運鹽斤。至少在一定時期內,朝廷通過這一辦法的實施,既解決了北方邊鎮軍餉,又收到了鹽稅,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興起。

在走西口的過程中,山西也形成了一批富晉大戶,他們培養子弟讀書,官商結合,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以至於近年的揚州鹽商,原籍幾乎全是山西——將其余競爭對手擠出揚州,可不是僅靠商業手段能做到的,而晉商們所依靠的,正是他們自己培養出來的讀書人。

多少年來,山西商幫出身的官員,已經在朝堂深深紮根,枝繁葉茂,抱團打天下!比如老的有兵部尚書楊博,中年的有這位王崇古、年輕的還有張四維,老中青三代結合,其戰鬥力不容小覷。

更讓沈默感興趣的是,這幫人十分的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幾乎在所有的爭端中保持中立,仿佛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那日益龐大的晉商集團的利益……

究竟什麽樣的利益,能讓這些‘高貴’的官員心甘情願為帶著銅臭味的商人服務呢?

深諳此道的若菡給沈默算過一筆賬……西邊那塊她不摸底,僅就眼前的揚州說,山西鹽商的資本在三千萬兩,每年可獲利九百萬兩,這些利潤用在輸帑稅銀上一百萬兩;施舍給僧道丐貧、建造橋梁樓宇、捐資助學、以及疏通打點等方面大概是三百萬兩……這當然不是腦子進水,而是精明的山西商人,明白樹大招風,錢多惹人眼紅的道理,他們固定花出這筆巨款,一方面培養傾向自己的讀書人,另一方面也是在給自己積攢人品,博取老百姓的好感,再通過賄賂結交上下官員,三管齊下之下,地位無比穩固,無人可以撼動。

而且就算一年花三百萬兩,還剩五百萬兩的純利潤——僅僅一個揚州,一群山西鹽商的純收入,便跟大明朝的歲入相當!若再加上宣大、張家口的那些駐邊晉商,他們每年的總利潤是多少?

若菡說,應該不下於七百萬兩。

請注意,是每年。

也就不難理解,王崇古們的意趣為何迥異於同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