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錦幄中君臣論國是 花廳內宰輔和情詩

 

 

從春分到冬至這段時間,除開三伏天一個月,每月逢三六九日,便是經筵的日子。經筵又分大經筵與小經筵,大經筵每月一次,定在初九日。這是大講,也稱月講。剩下的八場經筵,稱為小經筵,簡稱日講。除了內閣與禮部、翰林院等文臣,余者概不參加日講。逢月講之日,京城裏頭的王侯戚貴以及大小九卿,翰林院侍講侍讀,十三道禦史四品以上六科言官都給事中以上的官員,都要列班參加,入殿站在兩廂侍聽。講畢,皇上循例命鴻臚寺賜宴,這頓筵席不但豐盛,且恩寵異常。不單參加經筵的官員們都能與席,即便這些官員的隨從家眷,甚至轎夫馬卒之類,都可以人坐盡享珍飫。吃了還不說,席面上剩下的菜肴以及點心,還聽憑官員們盡行帶走。因此,有資格參加大經筵的官員們,到了這一天,莫不歡欣鼓舞。他們趕去參加,與其說是為了“聽”,倒不如說是為了“吃”,久而久之,京城裏頭為這件事便有了一個說法,叫“吃經筵”。

今兒個是六月初九,又是個“吃經筵”的日子。大內文華殿,為經筵舉行之地。前年萬歷皇帝初登基時,李太後聽了馮保的建議,要趁小皇上出經筵而裝修文華殿。當時因國庫匱乏,張居正力陳不可。此事耽擱了一些時日,一年後,國庫漸有豐裕,張居正便主動提出裝修文華殿。去年冬至歇講至今年春分這幾個月時間,文華殿修葺一新,殿前與殿後兩座門頭上各添了一塊匾,前殿門匾四個字:

繩愆糾謬

這四個字是李太後擬的,其因是前殿之側,有一處附屬建築,叫“省愆居”,這名兒是嘉靖老皇帝取的,意為反省錯誤。李太後據此而伸張其意,這四個字乃內閣中書舍人杜詩寫就。後殿門匾額為:

學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經大法

這道匾文不單由李太後擬就,而且書法也是她寫下的。匾文從左至右分為六行,每行二字。字為楷書,大有顏真卿筆意,只是古拙不足而秀麗有加。從前後殿兩道匾文中,可以看出李太後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殿內宏敞的大堂,共有五對峭拔高擎的木柱。每對光澤柔和華貴的紅木柱上,各掛了一幅制作考究石青底子的金字對聯。五幅聯均為張居正撰寫,內閣書臣王庭策書丹。從一至五,它們依次是:

念終始典於學 期邁殷宗

於緝熙 殫厥心 若稽周後

披皇圖 考帝文九宇化成於幾席

遊禮闕 翔藝圃 六經道顯於羹墻

四海升平 翠幄雍容探六籍

萬幾清暇瑤編披覽惜三余

縱橫圖史發天經地緯之藏

俯仰古今期日就月將之鑒

西岜峙群玉之峰

東壁耿雙星之耀

寶氣高騰冊府

祥輝遙接書林

這些聯句用詩人眼光來看,端的缺乏靈動氣韻,算不得上乘之作。但皇家自有皇家的風範,不求想象乖張,總以雍容確切為務。從皇家角度看,張居正的這些撰聯,可謂中規中矩。再說殿內皇上禦坐的丹陛兩側,各有五扇圍屏,左屏貼滿天下文官職名,右屏貼滿天下武官職名,若是有哪一個職官空缺,就會取下名字而留下一塊空白。皇上看到空白就會追問何故缺額,並責成吏部物色人選盡快補上。這兩塊扇屏也是張居正的創舉,將天下職官列於小皇上眼前,其目的在於警醒他政事不可懈怠,要從小養成勵精圖治的好習慣。丹陛之下,還有一對高約三尺的純金仙鶴立座,那是一對香台,每逢經筵日,皇上入殿前半個時辰,司香的太監就會點燃暹羅國進貢的息香,一時間異香撲鼻,滿殿清馨:立鶴旁邊,站著一名展書官,講官講到某章某頁,展書官走上丹陛,跪下替皇上把講章翻頁,用金戒尺壓好,再躬身退下。講官的講案放在立鶴外,正對著丹墀。講官進講時,一律跪在講案後頭面對皇上,腰要挺直,聲音要洪亮。這麽做雖然要吃許多苦頭,但能給皇上當一名講官,卻是天底下文臣夢寐以求的榮耀。身為帝師,日後必定是輔臣的首選。

卻說今日進講的講官,乃翰林院侍讀學士於慎行。他是隆厭二年進士,這一年的京試主考官是張居正,按士林規矩,這一年所有錄取的進士與張居正都存在師生關系。於慎行學問人品都很不錯,因此很得座主張居正的青睞。張居正精心為小皇上挑了六名講官,於慎行列名其中。於慎行今日進講《論語·微子第十八》中的第十節:“周公謂魯公日: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這短短三十幾個字,於慎行博征旁引,舉偏發微,音韻鏗鏘地足足講了一個多時辰。當刻漏房值班火者舉著“巳”字牌躡手躡腳進得殿來,將殿門右側銅架上“辰”字牌換下時,殿外便傳來三聲響亮的鳴鞭,這是大講結束的信號。鞭聲一停,於慎行立即奏道:“臣於慎行進講完畢,有汙聖聽,實乃惶恐。”小皇上如釋重負地點點頭,說了一句:“給賞錢。’’便見一位太監雙手托了一個裝滿了金珠銀豆的木盤從丹墀下走到殿中,將木盤一傾,金珠銀豆滾了一地。頓時,只見眾講官展書官侍書侍讀一幹詞臣,都一擁而上,撲到地上爭搶賞賜。這也是故事,大約從永樂皇帝開始,每逢經筵,對講官的賞賜,都是把事先做好的金珠銀豆撒到地上,讓講官們去搶,這舉動雖有失斯文體面,但因是皇上所賜,講官們莫不以爭搶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