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戰爭與陰謀(二)(第2/4頁)

雖然沒有明說,這其實已經是李隆基的一種妥協,這就意味在安祿山之亂沒有平息之前,李豫不可能被立為儲君,在強大的反對意見壓力下,他不得不進行讓步。

“陛下有旨,楚王兵敗有罪與否,平亂後再討論,今日只商議財政和如何平亂!”當值宦官高亢的聲音直傳出大殿之外,這便算下了定論,不容人再說此事。

雖然沒得到最滿意的答復,但畢竟皇上已經讓步,他楊國忠就算旗開得勝了,楊國忠暗暗得意一笑,但他卻沒有退回去,又取出第二本折子,向李隆基道:“既然陛下要討論平亂,那臣也有一個建議。”

李隆基這下終於有了一點興趣,笑道:“相國請繼續!”

“前敵無主帥畢竟不是長久之事,須盡快任命,臣以為新的主帥既要服眾邊軍,又要地位崇高,使關中各軍心服口服,這樣才能指揮有效,所以臣推薦左相哥舒翰為兵馬大元帥,率領大軍進行平亂。”

坦率地說,楊國忠這個建議確實合情合理,現在關中還有三十萬軍,邊軍和府軍各占一半,而邊軍主要來自河西和隴右,這是哥舒翰的舊部,指揮他們不成問題,而且哥舒翰現在是左相,地位崇高,這又能鎮住勢利的府兵,再者以哥舒翰西平郡王的身份,似乎只有他才能和安祿山匹敵。

但楊國忠的這個建議卻藏著極深的私心,他已和永王李璘達成秘密協議,支持他為太子,為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便是取得軍權,楊國忠經過再三考慮,才決定舉薦哥舒翰為三軍主帥。

李隆基的原意是想用郭子儀為主帥,但他又仔細考慮,郭子儀只是一個節度副使,不說指揮傲慢的府軍,就連邊軍也鎮不住,這一點,他甚至連高仙芝也比不上。

首先是能否領兵,其次才是打仗、謀略,得了高仙芝的一次教訓,李隆基也清醒過來,楊國忠的建議無疑是及時的,也打動了李隆基,但唯一的疑慮是哥舒翰能否掌握兵權,他容易削去哥舒翰的節度使大權,現在又將河西和隴右的兵給他,是不是有點諷刺呢?

“陛下,臣反對楊相國的提議!”一名大臣從左班站出,卻是禮部尚書裴寬,他是唯一個沒有簽名反對李豫立儲的尚書,他原來也是支持永王為儲,那是因為他不喜歡李亨的刻薄寡恩,也瞧不起李琮的虛偽陰毒,別的皇子他也看不上,但隨著時間流逝,他慢慢地看透了李璘,其實是一丘之貉,虛偽刻薄,若他為太子,將是大唐的不幸,正如李清當年一眼看中李豫一樣,裴寬也非常喜歡這個仁孝寬厚的皇長孫,他堅決支持李豫為儲君。

他是老於世故之人,他看出了楊國忠的奏請中所包含的禍心,當即出言反對。

“陛下,哥舒相國雖然驍勇善戰,但他身為左相,又兼任戶部尚書,日理萬機,若他領兵出征,恐怕會影響朝廷政務,所以臣並不贊成!”

言外之意他也是在提醒李隆基,既然好容易才用左相和戶部尚書換了哥舒翰的讓權,現在再還軍權給他,是否有點太冒險。

李隆基聽出了他的意思,便淡淡一笑道:“那裴尚書可有什麽好的人推薦?”

裴寬微微一笑,他比出兩個指頭,“陛下!臣有兩個人可以推薦。”

“你說!”李隆基身子微微前傾,顯得十分有興趣。

“第一個人臣推薦安西節度使李清,他給陛下獻的平賊三策,臣極為贊成,尤其是發動天下人共討安賊,臣以為這是擊中了安賊的軟肋,逆民心而為者必為民所顛覆,既然李清能看出這一點,足以見他高明之處,所以讓他來為主帥,正可與安祿山匹敵。”

“那第二個人呢?”

“臣的第二個人是羽林軍大將軍王承業,他德高望重,在軍隊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又多年護衛陛下,忠心可鑒,老臣在太原曾與他相交多年,知道他用兵謹慎,行軍穩紮穩打,用他來為帥,正合當前的局勢。”

裴寬提出的這兩個人,李隆基略略有些猶豫,李清的平賊三策好是好,但他本人資歷稍淺,恐怕不能服眾;而王承業則相反,他資歷太老了,與其說他用兵謹慎,不如說是畏手畏腳,充滿了暮氣。

就在李隆基沉吟不語之時,楊國忠與哥舒翰迅速交換了一個眼色,楊國忠立刻上前又奏道:“陛下,對李清的安排,臣有一個更好的建議!”

“什麽建議?”李隆基瞥了一眼,心中生出一絲警惕。

楊國忠微微一嘆,異常擔憂地說道:“陛下,臣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安賊謀逆,二就是吐蕃寇邊。”

他此話一出,立刻在大殿上引起一片竊竊之聲,楊國忠這句話切中了時弊,朝廷將河西、隴右之邊悉數抽來關中,邊防空虛,一旦吐蕃寇邊,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