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戰爭與陰謀(二)

天寶十二年三月,高仙芝以縱兵洗掠倉稟、私沒財物之罪在潼關被邊令誠斬首示眾,同時被殺還有大將封常清,李隆基隨即任命王思禮為潼關副帥,暫領潼關防禦之責。

三月中,李隆基任命朔方節度副使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命他率朔方軍東出井陘,攻打太原,又任命郭子儀為範陽節度使,先赴河西、隴右,收兩地軍近十五萬,入關中備戰,自此,關中唐軍又增至三十萬,三月底,劍南二百萬石米運入關中,關中形勢稍解。

天還沒有亮,長安城內黑沉沉的,忽然轟隆隆的鼓聲在長安各坊響起,頓時將整個長安都驚醒,市民們先是驚愕,隨即便回憶起來,在多少年前,每天都會有同樣的鼓聲敲響,這是大臣們上朝的鼓聲,在沉寂了近六年後,又再次響起。

大街上開始出現了一輛又一輛的馬車,橘紅色的燈籠星星點點在充滿寒意的夜風中漂遊,漸漸匯成一股股細細的涓流向大明宮丹鳳門流去。

中斷了多年的大朝,今天又再次開啟,這是唐廷的朝制在面臨深刻政治危機後開始重新走向正軌。

宏偉寬廣的含元殿一片肅穆寂靜,五品以上的朝臣們依次排列,所有人都沉默著,這是一次極為特殊的朝會,異常敏感,先開口之人將決定本次朝會的討論內容,甚至決定大唐的走向,很多大臣們都希望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先開口,若是由他開始,那必然是下罪己詔,向天下民眾致歉,那麽,大唐就將步入一個嶄新的開始。

但李隆基一直保持沉默,他陰沉著臉龐,下罪己詔對他來說是絕不可能之事,他開朝會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得到群臣對時局的建議,對剿滅安祿山造反的良策,對緩解朝廷財政危機的妙招。

三十萬大軍匯聚關中,這是他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支軍隊,不容再有半點閃失,可是左藏空虛,存錢不過二十萬貫,每月百萬貫的軍餉從哪裏來?去年關中大旱,近一半的土地顆粒無收,現在正值青黃不接,按慣例朝廷需要糶米平倉,可是陜州糧庫均被焚毀,關中存糧雖有近三百萬石,但在保證軍糧第一的前提下,他不可能再進行糶米救市。

還有隴右、河西之兵大部調入關中,對吐蕃的防禦問題也是大事,這些都是要急著解決的事。

“陛下,臣有本奏!”楊國忠終於打破了朝堂上的沉默,他一步走出朝班,躬身施一禮道:“請陛下準許。”

李隆基微微點頭,“右相請說!”

“陛下,我唐軍在陜州大敗,三十萬將士幾近覆沒,雖然高仙芝、封常清已被斬首,但他們只是副職,主將卻逍遙法外,至今未受半點處置,臣為三十萬唐軍而深感不平。”

說到此,他提高聲音,將一本奏折高高舉過頭頂,大聲道:“這是三百二十名朝廷重臣的署名冊,望陛下能體諒我們一幫臣子對大唐社稷的忠心。”

大殿裏的氣氛陡然變得緊張,有當值宦官下來,將楊國忠手上的奏折遞給了李隆基,李隆基翻了翻,第一個是楊國忠,第二是哥舒翰、第三個是韋見素、以下是張倚、鮮於仲通……果然是幾乎所有的重臣都簽了名,當然有的是懾於楊國忠的權勢,未必是真心,但這本厚厚的奏折確實給李隆基施加了很大的壓力,甚至超過了三十三名皇室王族的簽名。

李隆基臉上沒有半點表情,他將奏折往案上一擱,對楊國忠解釋道:“相國維護社稷之心朕明白,但楚王當時在潼關病倒,無法去前敵指揮,此次兵敗與他並無直接關系。”

李隆基的聲音不大,遠一點的人根本聽不見,但立在台階上的楊國忠卻聽的一字不漏,他並沒有因皇上的解釋而罷手,相反,他不依不饒地道:“陛下,楚王雖沒有參戰,但他擅自將主帥之權交給高仙芝,沒有經朝廷同意,這是不是應該承擔責任!”

人的脾氣是被縱容出來的,這話放在楊國忠的身上一點不假,他勾結李琮欲逼宮造反,這等大罪他都能皮毛不損地過了,而且李隆基為安撫他,甚至將萬春公主下嫁他的次子,如此寬恩厚德,便使楊國忠變得日益囂張,明知這次朝會是要討論如何應付安祿山造反,他卻偏要拿李豫來發難,更明著擺出大臣私下串聯之事向李隆基攤牌。

他已經摸透了李隆基的軟肋,只要有貴妃娘娘在,他就不怕得罪李隆基,同樣是說話強硬的相國,張九齡是為國事堅持,而他楊國忠卻是出於自己私心。

李隆基被他的不依不饒逼得有些惱火,他忍了忍,不悅地拉長了聲調道:“相國,楚王之事今天暫且不討論,待平定安祿山之亂後再討論其是否有罪,今天要商議財政和如何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