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還君先鋒使,朔方君最賢

朔方節度使始於開元九年,最初只領單於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兩軍,以及三受降城。然而,十幾年下來,朔方節度使的權力呈幾何形增長,先是增領魯、麗、契等六胡州,兩年前又兼領關內道采訪處置使,增領涇、原、寧、慶、隴、鄜、坊、丹、延、會、宥、麟十二州。

也就是說,相比在隴右節度任上,杜士儀不但去掉了一個副字,而且再沒有苗延嗣這麽一位采訪處置使在旁邊“虎視眈眈”,麾下所領諸州也比從前將近翻了一倍。而當初信安王李祎在任時,可還同時兼領河東節度使!

然而,名頭固然好聽,可除非真的是大戰時節,平日裏節度使也不會動輒插手各州軍政,否則朝中那一關也是過不去的。即便如此,厚厚的文武官員花名冊,杜士儀還是用最快的速度翻了一遍。當初宇文融臨終托付給自己的那些人,他只是在自己因緣巧合入十銓的時候,提拔了三個人,如今因為被李林甫趕鴨子上架而節度朔方,再不用一用這節度使的職權,那他就真的對不起當年那番苦心了。誰知道粗略一搜檢麾下文武,他卻在經略軍武將當中發現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郭子儀!

看著虎牙引了一個中年將軍進來,杜士儀不禁目不轉睛地盯著人打量了許久。見其行禮問候一絲不苟,顯然還有些小小的緊張,他不禁有些唏噓——怪不得從前每每聽人嘆息郭子儀是大器晚成,現在一看果不其然。已經年近四十的郭子儀,還不過是一介裨將,在安史之亂之前那漫長的時間裏,也幾乎少有聽說其人功績,他是不是應該感慨一聲,果然是亂世出英雄?

他在打量郭子儀,郭子儀看似眼觀鼻鼻觀心肅然挺立,卻也在偷覷杜士儀。他能夠覺察出這位新任朔方節度使正在觀察自己,可他卻沒辦法生出什麽驚喜的情緒。因為無論他怎麽想,都實在弄不清楚為何杜士儀會關注自己。足足等了好一會兒,他方才聽到杜士儀問了一句話。

“渭州刺史郭使君,可是你的父親?”

原來是因為杜士儀認得他的老父郭敬之!

郭子儀心下松了一口大氣,反而為之釋然了。郭氏代為太原大姓,而後遷居華州,他父親郭敬之的祖上數代人雖則都出仕為官,可臨到老都不過是司倉司戶之類的州屬小官,直到他父親應智謀將帥科制舉擢高第,一任一任紮紮實實遷轉,如今已經升任渭州刺史,稱得上是光宗耀祖了。只不過,他父親一共生了十一個兒子,身為次子的他雖是武舉及第,為官卻不過按部就班,並不顯眼。

“大帥所言正是家父。家父前年官拜渭州刺史,常寫信寄語,囑我在朔方務必盡忠職守,為國守邊。”

杜士儀知道郭子儀必定會錯了意。然而,如果不暗示郭子儀,我聽說過你父親,甚至是,我對你父親聞名已久,難道還能滿臉笑容地對人說,郭將軍大名如雷貫耳?於是,他莞爾一笑後便頷首道:“令尊清廉高潔,我聞名已久,聽說他教子極嚴,因而翻看文武卷宗,見你是他次子,便想到召見一問。看你履歷,先在河隴,而後在朔方,前後為將已經有十六七年了?”

“是,我幼年便喜武厭文,而後武舉及第,釋褐後授左衛長上,而後調至河隴,因戰功授宣節校尉,柔遠府旅帥,而後又因戰功遷昭武校尉,柔遠府右果毅都尉,調來朔方,信安王到任後便隨其多次征戰,屢遷遊擊將軍,靈州經略軍先鋒使,但之前因為被人參劾軍紀,如今不過是一閑置裨將。”

郭子儀的回答中規中矩,既沒有誇示功勞,也沒有顯示武勇軍略,只是說到如今不過一閑置裨將的時候,他仍然露出了幾分落寞的表情。杜士儀看在眼裏,心裏也不由得思量著這四平八穩的升遷路線,再想想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十一個兒子,也根本沒那心力給每個兒子都謀劃好前程,而除卻當年河隴之地和吐蕃的連場大戰後,這些年戰事日漸平穩,郭子儀所帶兵馬有限,因此仕途受限也就很正常了。

“你那軍功簿我也曾經翻看過,你沒有文過飾非,不愧是郭使君之子。既然你曾經被信安王的行軍司馬參劾軍紀,我就給你一個機會,允你重領本部兵馬,倘若十日之後大閱無紕漏,我就還你先前先鋒使之職。”

這樣的意外驚喜讓郭子儀又驚又喜。他當然不會如同那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將一樣,把這樣的機會棄若敝屣,而是立刻躬身應道:“末將必不負大帥信賴!”

“好,你去吧!”

初次見面,杜士儀並不打算交淺言深試探太多。反正他剛剛上任,日後打交道的機會還多得是,用不著現在就興致勃勃地考較郭子儀的將才軍略,在他麾下的人難道還跑得掉嗎?而按照他給出的名字,張興王昌齡高適整理過那些文武官員花名冊之後,他也如願以償地在朔方節度所領十八州中,發現了好些位列宇文融那張名單,當初只能記在心裏卻不能任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