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出場,應變

縣試府試省試,全都是帖經、雜文、策論三場,每場定去留,因而最後一場策論由於並無淘汰之憂,自開元之後就並不太受重視。而說到前人先賢,還有當年應進士科的上官儀把一篇策論寫成策賦,後頭不免就有更多的應試士子把這些極具針對性的策問寫得假大空,只知道堆砌辭藻,絲毫沒有自己的見地。拿一句極其不中聽的話來說,每年所有試場中誕生的成千上萬篇策論,真正有自己思想見地的,百中無一,甚至千中無一。

今日五道策問之中,第一道六贄九儀為何,雍畤亳社起自何年,問的是諸多古禮;第二道問府兵制漸漸敗壞,該當如何取舍;第三道則更是虛無縹緲,竟是問道之何物!至於第四道孝經,第五道問的周公制禮,反而相對程式化。

而相比第二場一天為三四百字的試賦,這第三場的五道策問要一一作答,時間更加緊急,但今日的策問,相比往年的五道變化極大,顯然是因為京兆府試可由上官稍加變化的緣故。即便如此,在覽題之後眉頭緊蹙的人並不在少數。這第一道問禮,第二道顯然是問時務方略,第三道則幹脆是問道,第四第五雖簡單,卻也不是那樣好答的。如此涵蓋面廣的策問,從前罕有得聞,一時間,幾乎沒有人相信這題目是於奉出的。

而試官藍田縣丞於奉也顯見知道眾人心中的疑問,主動釋疑道:“這五道策問,京兆公源翁親自出題,請各位用心填答,閱卷之後,若有與前二場不符,源翁將親自覆試。”

此事雖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然而,如柳惜明杜文若這般出身貴介又自命不凡的,自然為之振奮,少不得打疊精神答起了題。而杜士儀聽到這第三場試竟然又是源乾曜出題,心裏自然有所猜測。此次京兆府試的等第甚至解頭名額,各家都有請托爭奪,這位京兆公恐怕是迫於壓力不得不親自出馬平衡。

若是角力不下,自然是因才取勝!

因而,凝視著第一道策問,他深深吸了一口氣,隨即提起筆來重重落下。先照抄了策問之題,他方才接著答道:“朝有著定,會有表儀。《周禮》春官大宗伯篇有雲,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一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六贄則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昔始皇臨雍祀畤,故雍畤起於秦時;而殷商定都於亳,故亳社立於殷商……”

簡單闡述了這一段掌故,因而辨析周禮以及此後諸代禮法,約摸三百余字之後,一氣呵成的他這才看向了第二道的策問。這一次,他卻足足思考了小半個時辰,這才凝神落筆。全神貫注的他並沒有注意到,巡視試場的於奉竟是不知道何時又再次轉到了他的身後。

“因疾而給藥者,良醫也。因時而救弊者,良政也。時不同則政不同,今府兵名存實亡,南衙十六衛尚患兵員不足,何況邊陲?”

於奉昨夜重新再審視杜士儀那一篇九德賦,只覺得音律宛然朗朗上口,尤其是那靈動多變的結構,竟予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而權衡再三,咬咬牙判了其第一。今日巡視一圈之後,發現杜士儀竟然已經答完了第一道策問,他一時對這腦子和手一樣快的少年郎更加賞識,誰知道這會兒在人身後一站,看到的竟是如此聳人聽聞的言語!

五道策問五張試卷,可以分別作答,因而他適才看到有不少人是從這第二道相對而言比較要緊的時務方略開始作答,所見幾乎千篇一律都是頌揚祖宗善政,認為府兵制的問題不過是小疾,只要任用得人,革除浮惰,立時三刻便能加以補救,誰像杜士儀這般聳人聽聞?然而,眼見杜士儀每寫一句便輕輕轉過紙卷,他一面看一面心中沉吟,見其下筆竟然絲毫無有凝滯,擺事實講道理,甚至不但語涉南衙十六衛,而且還語涉北門禁軍,他更是為之捏了一把汗。當最後三百余字的策論看完之際,他竟是覺得後背心微微都有些濕了。

此前只覺得此子經史皆通,詩賦出眾,沒想到更是個……膽大絕倫的人!

因而,當杜士儀又拿起了最後一張卷子時,他已然無心再看下去,自然不會知道,曾經和司馬承禎頗有一段交往的杜士儀,也曾經在求學嵩山期間,抄錄過不少來自嵩陽觀的道經。於是,落筆之間,一時和此前那一道慷慨激昂的策論完全不同。

“道之一物,無名無形。按《道德經》雲……”

一口氣三條策問一一答完,杜士儀方才放下紙筆,輕輕揉起了手腕。他固然能這麽寫字,但連日疲累再加上一口氣答完,此刻已經累得有些狠了,發現此刻時辰早已過午,他一時意識到肚子再次空空如也,少不得便開始吃這試場中的最後一頓飯。心頭輕松再加上不需再算計著留些給下一頓,他一口氣把剩下的鹵味以及黃米飯和點心全都一掃而空,最後竟是打了一個飽嗝,這才開始答剩下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