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新紮西北王(第3/4頁)

曹朋想了想,道:“此乃情理,孝直不說,我亦與之,但不知孝直以為,誰可為將?”

“圓德即可!”

典滿武藝,日漸成熟。

得典韋真傳不說,更在早年間,隨曹朋打下堅實基礎,故而已覲超一流武將之行列。得家傳本領,卻換長戟為巨斧,使一口好刀法,連典韋也要為之稱贊。能擲一手好戟,十步之內,戟無虛發,甚至比典韋還要厲害。

而典韋的雙鐵戟,更被他用得出神入化……

最重要的是,他和許儀不一樣。

曹朋當年來到許都,典滿是第一個和他成為朋友。兩人的關系,在小八義當中,除王買之外,最為密切。其密切的程度,甚至要高於鄧範。

只是後來典滿從軍,和曹朋接觸也就減少。

但是,他對曹朋的信賴和尊敬,卻遠非許儀可比。

這裏面有典韋的功勞!

典韋曾對典滿說過:“萬事只需聽從阿福安排即可。”

曹朋,對典韋有救命之恩。這一點,又非許褚可比……曹朋和許褚,說穿了是利益的聯合。但是曹朋和典韋,那是過命交情,性質絕不相同。

而且,許儀比典滿有心計。

這一點也和他們的父輩相同……

許褚,比典韋聰明,但卻正是因為這樣,曹操更喜愛典韋,而非許褚。

讓典滿隨行?

倒也不是不可以……

“既然如此,我會與二哥說明……第二個要求呢?”

法正笑了,“我需等待時機,一旦公子將此事托付於我,莫催促,我自有主張。”

“可!”

“第三個要求,我需要一個向導。

不過這一點對公子而言,並不困難。所以,我希望公子能秘密前往涼州,牽制馬兒和張魯的注意力。在合適之機,我當出兵,到時自會與公子知曉。”

這就是要全權指揮,不要曹朋插手。

若換個人,斷然不會同意法正的要求;偏偏曹朋,深知法正本領,聞聽一笑,旋即應下。

法正而今,方三十有三。

勿論是閱歷還是心智,包括眼界在內,正處成熟階段。

曹朋自認,他想不出兵進子午谷的計策。隨著歷史的變幻,他那所謂的‘大局’,已漸漸當不得用。所以,倒不如聽從法正的主意。會用計,不如會用人!兩千年的歷史,無不闡明了這麽一個道理,曹朋非常明白。

就這樣,與法正商議妥當之後,法正隨同典滿,悄然入關。

而曹朋呢,則領文武王雙二人,帶著四個小拖油瓶,來到了長安……

四個小拖油瓶,分別是鄧艾、蔡迪、杜恕和孫紹。

本來,曹朋是不想帶他們過來。

可也不知道這四個小家夥是怎麽得到了消息,竟串通一處,偷偷的跟上。

直到在澠池,曹朋才發現四人相隨。

想要把他們趕走,卻有些晚了……

隨後,胡昭又寫信過來,勸說曹朋。

蔡迪鄧艾杜恕三人,在書院也算學有所成,而孫紹雖然是剛剛進入書院,但一身武藝,確是不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而今他們心思已動,在強迫他們回去讀書,也靜不下心,倒不如讓他們歷練一番。

胡昭說:“友學你當年十五歲便為雒陽北部尉。

十六歲時,已經參與官渡之戰,立下赫赫戰功。這些孩子,與其保護著,倒不如讓他們取歷練一下。唯有這樣,他們才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與後世填鴨式的教育,或者那所謂的‘素質’教育想必,曹朋覺得,胡昭這種做法,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既然來了,他也不好趕走。

於是曹朋便帶著四個孩子,同時一同來到長安的,還有一個特殊人物。

諸葛均!

諸葛均本是奉司馬徽之命,來長安置業。

司馬徽準備在終南山修道,諸葛均作為弟子,自當先行。

可隨著法正的離去,曹朋身邊可就沒有一個可以從事文案工作的人。

杜恕可以分擔一些,畢竟年紀太小。

所以曹朋和諸葛均一商量,便讓諸葛均暫時為他的主簿,分擔一些壓力。

想到曹朋收留自己一家人,諸葛均也很感激。

他對入仕沒太大興趣,可既然曹朋提出來,他也不好拒絕,便答應下來。

當然了,諸葛均的身份不可能暴露。

他假托葛均之名,說是曹朋在荊州招攬的幕僚,倒也沒什麽人會留意。

衛覬有些擔心道:“如此說來,友學要往隴西?”

“正是!”

“可這隴西的局勢……”

曹朋微微一笑,“正因隴西局勢緊張,我才更要前往。

家父當初,本就是不得已來涼州赴任。而今,在西北苦寒之地已有六年,他身子不好,我又怎能讓他繼續留在那裏,擔驚受怕,強自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