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篡立北遼(第3/6頁)

保靜軍節度使、都統制種師道是宋神宗時的名將種諤的侄子,陜西軍名將,他言辭激烈地指出:“我們與北遼,猶如世代友好的鄰居一般,現在我們趁北遼有大金壓境之危,前去攻擊,就像是強盜進了鄰居家裏,我們不但坐視不救,反而卻要一起去瓜分,實非仁義之舉!”

但是童貫、蔡京反復挑唆徽宗伐遼。

宇文虛中也說:“遼國雖為女真所敗,但北遼尚存,不能以幾人之言而制造事端,以誤朝廷!”

更多的人站出來反對攻打北遼。

朝散郎宋昭一針見血地指出:“遼不可滅,金不可鄰!他日金國必然違背盟約,成為大宋的禍患!”並要求誅殺王黼、童貫、趙良嗣等主戰人士。

北遼使臣則跪在地上,向宋徽宗哭訴:“今大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邦,他日必有大禍!請陛下再三斟酌,再作計議不遲!”

宇文虛中說:“鄰人失火,不相救助,自然便會殃及自身!救災恤鄰為古今大義,才是我大宋應當做的啊!”

宋昭說:“哪有鄰人失火,坐視不救,反而卻要火上加薪,真是豈有此理!”

宇文虛中說:“我與遼國,猶如唇齒,陛下難道不知唇亡而齒寒嗎?”

宋徽宗卻聽信蔡京、童貫、王黼、趙良嗣等人之言,命太師童貫為陜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統領大軍,駐於雄州。童貫分東西兩路大軍,以種師道為主將,由王稟、楊惟忠、種師中、王平、趙明、王志為副將,率領東路軍,屯兵白溝;以忠州防禦使辛興宗為主將,由楊可世、王淵、焦安節、劉光國、光世、冀景、曲奇、王育、吳子厚為副將,率領西路軍,屯兵範村。

童貫以為,北遼面臨滅亡,只要宋兵一到,南京就會投降。於是派人張榜招諭南京百姓歸附,並派張憲進入南京勸降,可是事與願違,此時北遼初建,君臣同心,哀兵必勝,耶律淳將張憲斬首示眾,派耶律大石、蕭曷魯為西南面都統,率領一千五百人,在涿州新城駐防;派回離保率奚兵在範村防守。

耶律淳派王介儒去宋營,面見童貫說:“如果休戰還可以做好鄰居,否則便刀兵相見,要和便和,要戰便戰,大暑之中不要徒自苦了眾軍士!”童貫派楊可世率領輕騎出兵,與耶律大石所率的遼軍大戰,遼軍國破家殘,人人只求殉國,忘死血戰;宋軍則消極怠戰,鬥志全無,遭到了迎頭痛擊。辛興宗所率的西路軍也被回離保打得大敗而逃。

這時,耶律淳卻身患重病一病不起,北遼處境尷尬,外有北宋、金兩面夾擊,內部又矛盾重重,大臣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宋軍大敗的消息沒有給病入膏肓的耶律淳帶來多大的起色。而此時,天祚帝聽說耶律淳居然在南京自立為皇帝,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勃然大怒,集合五萬精兵,傳檄天德軍、雲內、朔、武、應、蔚等州,約定在八月進攻南京,命各州做好接應的準備。同時,西夏國王李乾順接到傳檄後,立即派三萬西夏兵跨過草原前來支援。

耶律淳驚慌失措,召南、北面臣僚商議對策。李處溫、蕭斡提出了“迎秦拒湘”之策,就是迎立天祚帝的兒子秦王耶律定入京為帝,而拒湘陰王耶律延禧入南京。

南面行營都部署耶律寧不同意,據理力爭:“天祚皇帝若能以諸蕃之兵,大舉奪取南京,則是天數未盡,豈能拒之。再說,天祚帝與秦王耶律定是父子,若拒皆拒,哪有迎子而拒父之理?”

李處溫大怒,厲聲喝問:“耶律寧口出狂言,妖言惑眾,來人呀,將這狂徒拉出去斬首!”

耶律淳手摁枕頭,強撐病體,長嘆一聲說:“耶律寧乃忠臣也,如果天祚帝來到南京,我只有以死而已,有何面目與他相見?”

耶律淳自知病勢嚴重,難以支撐,下密詔封李處溫為蕃漢馬步軍都元帥,向他交待了自己的遺囑:立天祚帝的兒子秦王耶律定為自己的接班人,其妻蕭菩賢為皇太後,主持軍事。

事實證明,李處溫這種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為他見北遼岌岌可危,便暗自為自己謀後路。

原來,李處溫見涿州留守郭藥師率所部八千人,獻出涿、易二州,投歸大宋國後,被宋徽宗封為恩州觀察使。故此也有意降宋。

且說趙良嗣聽說北遼是李處溫在執掌朝政,不禁喜形於色,趙良嗣入見童貫說:“我可兵不血刃,便可奪回南京!”童貫一聽,急問有何良策。趙良嗣說:“良嗣舊時在大遼,與李處溫結為莫逆之交,曾經在一起談論天祚帝失德之事,並於北極廟拈香為盟,相約一同南奔大宋,共圖滅契丹大業。今北極廟中之約必不虛設。若良嗣書到,李處溫必以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