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篡立北遼

天祚帝在金軍的追擊下,一路狂奔,躲進了夾山之中。

當初天祚帝從南京出逃時,命宰相張琳、李處溫等官員,與魏王耶律淳一起守衛南京。而今卻逃進夾山,數月間音信皆無,生死不知。

正值遼國群龍無首之際,李處溫覺得自己大幹事業的機會來了,於是率先提議,由在大臣中非常有威望的魏王耶律淳繼任遼國皇帝,繼續與金國對抗。

李處溫是析津人。他的父親李儼,大康初年入仕,曾任叁知政事,被封為漆水郡王,平日裏與蕭奉先來往頗多,二人互相引為知己。李儼為官十余年,善於逢迎邀寵,受到了天祚帝的寵信。李儼死後,蕭奉先力薦李儼的兒子李處溫出任宰相,因此李處溫感恩戴德,傾心依附蕭奉先,來鞏固他的宰相地位,他的品行低劣,大肆行貪汙之風,凡經他推薦為官的,大多都是小人。

從表面上看,李處溫是為遼國的前途和命運著想,實際上李處溫和蕭奉先是一路貨色。他急於擁立耶律淳,無非是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將來可以以開國元勛自居,說不定還可以把持朝政,權傾朝野。

雖然李處溫有著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但這個提議在當時是挽救遼國的唯一辦法。

李處溫的借口冠冕堂皇:國不可一日無君。

李處溫也不是不知道謀立皇帝的罪過,耶律章奴就曾因謀立耶律淳,而被腰斬。但是現在時局已變,今非昔比,天祚帝逃進夾山,被金軍嚇得不敢出來,他擁立皇帝不但不會被殺,反而還會有功。

李處溫自知自己一個人站出來還不夠,於是他聯絡宰相張琳,希望得到他的響應。張琳是個文人,天生膽小怕事,這種隨便更換皇帝的大事他哪敢做主?按他的想法是天祚帝生死未蔔,最好讓耶律淳擔任攝政王,等有了天祚帝的準確消息再說。

張琳的曖昧態度可把李處溫急壞了,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持,他的計劃就無法實現。關鍵時刻,一位出身遼國皇室的青年人堅決支持李處溫的提議,此人就是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字重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生於大安三年。他幼年時受過良好的契丹族傳統騎射訓練和文化教育,又接受過漢族的文化教育。天慶五年考中進士,取得殿試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一職。不久,又因其才思敏捷,鞍馬精熟,箭術過人,晉升為翰林承旨。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所以人們稱他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耶律大石踏上仕途之時,正是遼國開始覆沒的時候:天慶六年金軍占領遼東京,耶律大石出任泰州刺史,後又調任祥州刺史;天慶十年遼失上京,中京陷入危機,此時北宋也想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在這危難之際,耶律大石調任遼興軍節度使,守衛南京道。

輝煌二百年的契丹帝國轟然倒塌,面對兄弟之國的背約,下屬部落的反叛,以天祚帝為代表的遼帝國末代統治者大多體現出苟且偷安的齷齪嘴臉,但也有一些人為了國家和民族,在頑強地抗爭,其中最優秀的代表就是耶律大石。

看到遼國在和金國的對抗中節節敗退,耶律大石萬分悲痛。如今皇帝不知所蹤,整個國家群龍無首,已經處在亡國的邊緣,耶律大石終於挺身而出。他決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整個國家的命運。

有了皇室成員的支持,成功的概率大增,同時奚六部大王,兼總知東路兵馬事回離保也站出來積極響應。

除了這幾個人外,李處溫還密邀了兒子李奭、弟弟李處能,經過一番密謀後,於保大二年三月十七日,李處溫與耶律大石、回離保等人,召集左企弓、虞仲文等番漢百官諸軍,並僧道父老數萬人,到魏王王府以唐肅宗故事,勸耶律淳登基即位。

到了魏王府,李處溫才將他的打算告訴了宰相張琳。

張琳小心翼翼地說:“現在天祚帝下落不明,依本人之見,由魏王攝政即可,但萬萬不可私篡皇位。”

李處溫卻獨斷專行地說:“立魏王耶律淳為帝,此乃天意,人心所向,難道僅因宰相之言便隨意更改嗎?”說完,他瞪著眼睛巡視兩邊站立的百官,殺氣騰騰,眾人唯唯不敢多言。

魏王耶律淳聽到府上有人吵嚷,便從後堂中走出,李處溫上前將早已準備好的龍袍披到他的身上,並令在場的官軍跪在地上,山呼萬歲。

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魏王耶律淳堅決不從。

因為上次耶律章奴想立他當皇帝,他就吃盡了苦頭,要不是他及時把自己的外甥和小舅子都殺了,那麽死的就是他了。時至今天,他一直心有余悸。現在他都已經六十歲了,活不幾天了,還當什麽皇帝?

耶律淳守南京十二年,頗得人心,因當時南京亦稱燕京,所以耶律淳亦稱燕王。耶律淳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作為,唯一的優點就是一生謹慎罷了。因為他是興宗皇帝的嫡系曾孫,血管裏流著正統的皇家血液。在天祚帝下落不明的情況下,耶律淳首當其沖地成了新皇帝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