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賜死皇子(第3/4頁)

天祚帝聽耶律余睹帶兵前來,倉惶從鴛鴦濼向西逃跑。完顏宗翰帶兵追到五院司,此時完顏希尹領著八名騎兵為前驅,與保護天祚帝的遼兵相遇,一天數次打敗遼兵。第二天,遼兵麻哲等人前來投降,言稱天祚帝抱頭鼠竄,已經往西京而逃。納蘭飛雪此時亦在軍中,他和耶律余睹一起,帶兵從後面窮追不舍,一直追到白水濼南面。狼狽不堪的天祚帝見金軍追得緊,下令丟棄從宮中帶出來的金銀珠寶,只管逃命要緊。不想在渡桑乾河時,手足失措的天祚帝竟把傳國玉璽失落在水中。

這枚傳國玉璽是用藍田玉雕刻而成的,螭紐,四周刻龍,是當年秦始皇使用的,玉璽的正面,刻有宰相李斯所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秦朝滅亡後,玉璽傳到了漢高祖劉邦的手中,後來在漢獻帝的手中失傳;東漢末年,孫堅在井中得到了這枚玉璽,傳給孫權,所以後來一直傳到魏。魏文帝特在玉璽的肩際隸刻“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時更名為“受命寶”;晉亡後,開泰年間,遼聖宗在中京得到了這枚傳國玉璽,欣喜萬分,即興寫下了《傳國璽》一詩:“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慎守,世業當永昌。”

而就是這樣一枚世代相傳、象征著國運昌盛的玉璽,竟然在天祚帝倉惶逃命的途中,掉入水中,不知去向。

想當年,遼聖宗得到了玉璽,遼國開始走向繁榮;而天祚帝卻失去了它,昭示著大遼國真正走向滅亡。

當天祚帝逃到西京時,五千余名隨從衛士,大多在中途潰散而去,只剩下皇子公主、王公貴族等人不過三百余人。

天祚帝在西京剛站穩腳跟,完顏宗翰、完顏希尹、納蘭飛雪率領數千精騎,在耶律余睹的引領下,向西京追來。這時,群牧使謨魯斡見大勢已去,率領手下士兵投降。天祚帝聽說金軍馬上就要來到,驚恐萬狀,也想不出退兵之策。

蕭奉先對他說道:“夾山有泥淖之地,連輟六十余裏,獨我契丹能去,而金虜則不能到也。”於是,天祚帝撫諭西京留守蕭查剌、轉運使劉企常等人說:“金兵追趕甚急,你等留在這裏,好好與軍民守城。朕到夾山,暫避金軍之鋒。待金軍退後,再前來與你等共謀復國大計。”

天祚帝率領手下親信,帶走三千匹戰馬,由天德軍至漁陽,金軍在後緊追不舍,天祚帝倉惶逃入夾山。

保大二年三月,金軍尾隨天祚帝追到西京,西京留守蕭查剌出城投降,完顏宗翰仍命蕭查剌為西京留守,只留少數金兵留守西京,自己率領主力繼續追擊天祚帝。

金軍主力離開西京七天後,遼將耿守忠率五千士兵支援西京,城中投降的遼軍聽說後,將蕭查剌和城內少量的金兵驅逐出城。完顏宗翰帶兵回師鎮壓,於城東40裏打敗耿守忠,再次占領西京。雲內、寧邊、東勝等州相繼降金。這時西夏國王出兵三萬前來助陣,被完顏宗翰、完顏斜也合兵打敗,西夏兵在渡河逃跑時,死傷慘重。

逃進了夾山,避開了金軍的追擊,苟延殘喘的天祚帝滿腹惆悵。蕭奉先見狀,上前假意勸道:“女直雖然能攻下四京之地,但終不能遠離他們的老巢,前來攻擊夾山。我軍雖然失利,不足為慮,可以憑夾山之險,陛下還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隨行的將士們看到蕭奉先在死到臨頭的關頭,還花言巧語,蒙騙皇帝,恨不得上前將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臣殺死,遂對蕭奉先怒目而視。

天祚帝看到將士們深惡痛絕之狀,想到文妃蕭瑟瑟、晉王耶律敖魯斡之死,自己身為大遼皇帝,竟流離失所,倉惶淪落到荒蕪人煙之地,如夢方醒,才知道這些災禍全是蕭奉先奸詐誤國所致。

天祚帝用馬鞭指著蕭奉先厲聲叱責:“當年頭魚宴上,你不聽朕言,將完顏阿骨打放虎歸山,此誤國第一罪也;蕭嗣先兵敗不罰,致使軍心不振,此為誤國第二罪也;施奸計害死朕的文妃和長子晉王,逼走耶律余睹將軍,使朝廷內部分崩離析,此為誤國第三罪也;而今,你又誘騙我至如此荒涼絕地,遠離朝臣百姓,此為第四罪也。你的罪過罄竹難書,罪不容赦。”

蕭奉先嚇得叩頭不已,乞求饒命。

天祚帝看到蕭奉先狼狽的樣子,心生不忍,長嘆一聲說:“朕殺你也難解心中之恨。你速速離開此地,以免軍心忿怒,禍及於朕。”

蕭奉先跪在地上,不肯離去。

遼國將士們早就對蕭奉先恨之入骨,軍士們一擁而上,將蕭奉先及其兒子趕出軍中。蕭奉先見狀,慟哭離去。在茫茫的大漠中,摸不著東南西北,胡亂逃竄,此時金國將領撻懶帶領一千多士兵去攻打遼國的都統耶律馬哥,正好與蕭奉先相遇,撻懶殺死蕭奉先的長子蕭昂,將蕭奉先及其次子蕭昱押入囚車,命阿鄰帶人押往金國會寧府,準備向完顏阿骨打請賞,半路上,蕭奉先被一夥遼軍的散兵遊勇奪走,重又送回遼國,被天祚帝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