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全民(第2/4頁)

便是逃亡的一些日,亦是兵荒馬亂,山河破碎,種種所見,不忍卒睹。然逃入宣府鎮後,卻是另一個世界,再沒有遍野餓殍,再沒有流民乞丐,沒有亂兵流賊,有的只是安定,安全,富足,美好。

宣府鎮各屯各堡幹凈整潔,村落密集不斷,這裏的道路寬闊平坦,路上走的行人生機勃勃,滿面紅光,充滿活力。這裏的民眾富足昂揚,彬彬有禮,行止間井然有序。

這裏的規劃極好,井井有條,特別治安極佳,身邊跟著隨從只是排場的表示,不再是安危的擔憂。太子就看到鎮城許多女孩夜間亦在逛街,都沒有絲毫的人身安全擔心。

人煙稠密,雞犬相聞,商鋪繁華,鱗次櫛比,相比自己聽到的,在奏疏上看到的大明各處,這裏完全就是另一個美好的世界。

一切的一切,對少年的沖擊極大,當時他就對身邊幾個義士言,大明的未來當如宣府鎮如此。

到了鎮城後,他對永寧侯王鬥的印象也極好,不驕不媚,沉著穩重,胸中有萬裏溝壑,對他也非常尊重,相處之令人如沐春風。每每與他說話,太子都覺頗有收獲,很想常常與他促膝長談,可惜永寧侯公務繁忙,這樣的機會不多。

他的態度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每每對身旁義士們道:“可恨奸臣蒙蔽父皇,使得永寧侯這樣的大材不得重用,導致國事淪落如此。”

太子在宮中的這些年,身邊的群臣自然不會對他說王鬥的好話,更常常在他的面前攻擊其人與民爭利,特別飛揚跋扈,實為國之大奸,這樣的人,國君千萬要遠離。

然眼中所見,耳中所聞,讓他的心思想法完全往另一個方向去了。此後更看報紙,看到追贓助餉之事,看到一個個官商勛貴被抄出無數的白銀,他不由冷笑:“此輩不義如此,該有此報!”

他想起當時父皇為了糧餉之事竭心盡力,文武百官個個推三阻四,原來是為了投靠新朝。可惜流賊本性不變,他們最終也喝到自己親手釀造的苦果,只可憐京師百姓跟著遭殃。

他恨恨道:“與民爭利,與民爭利,群臣一直在孤王面前言永寧侯與民爭利。現在孤明白了,這個民,指的只是他們自己吧!一群鼠輩,枉負皇恩不顧,只為私利!”

又看報紙上大學士陳演,國丈周奎等人被拷出的白銀每家不下五十萬兩,而自己父皇的內帑銀才多少?皇宮中所有金銀與器皿加起來不過三十萬兩,國庫更只余白銀二十萬兩。

而這些鼠輩,身為大臣,家中的白銀竟比國庫還多。

他更恨恨道:“此輩死有余辜,不足同情!流賊追贓助餉,追得好!看爾等還投不投靠新朝!”

他對身邊義士說道:“此些道貌岸然之輩,總言永寧侯壞話,現在孤明白了何為與民爭利。還是永寧侯說得好,國有大利、小利之分,眾臣言說皆是小利,只為他們一家一族,永寧侯言說的方是大利。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也是宣府如此太平富足的原因。”

他更道:“大明要富強中興,就必須走宣府鎮的路子。”

不過他有些憂心,他曾與王鬥商議,王鬥認為出兵前日,太子可宣布監國,名正方能言順。太子當然贊同,他除想拜永寧侯為靖國公,“都督中外諸軍事”加“光祿大夫”外,還想拜他為內閣首輔大臣。

不過王鬥謝絕了,除了大都督這個職位,內閣首輔大臣他推薦前兵部尚書陳新甲,又有戶部尚書的人選,他推薦宣大總督紀世維。余者人員,他認為可以再議,收復神京後從百官中選定。

比如他認為,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清正嚴明,似乎可為都察院左都禦史,或者禮部尚書。鳳陽總督馬士英為人踏實穩定,似乎也可以進京謀個位子。

只是太子憂慮:“今日方知,忠臣全在宣府鎮,余處皆是道貌岸然之輩,史可法等人可否可堪大用?”

依太子想的,內閣大臣,六部高官,全部換上宣府鎮,都護府的人才好。

然現在王鬥只是選定鐘榮為戶部左侍郎,林道符為兵部右侍郎,符名啟為禮部左侍郎,田昌國為工部右侍郎,遲大成為刑部右侍郎等外,余者的職位,幾乎沒動多少。

哦,倒是推薦不少人任地方巡撫,州府縣官員,不過離太子心中的設想太遠了,讓他有些不滿意。

當然,二人達成一致的便是,吳義士等人忠義可嘉,當破格大用,應策封錦衣衛都指揮使,都指揮僉事等職。

然太子還是憂慮,他對身邊諸義士言:“宣府鎮外官吏說材無才,說德無德,他們可以勝任這些位子嗎?便若史可法,馬士英人等,惟恐又是道貌岸然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