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傾國(第2/5頁)

甚至當時的土默特左右二旗紮薩克俄木布楚虎爾,善巴還打算不告而別,私議跑去投奔王鬥,被警惕的多爾袞擒獲後處死,任命了新的左右二旗紮薩克。

不過外藩蒙古不穩已是事實,多爾袞很清楚的獲知到,土默特左右翼、喀喇沁各部都跟王鬥眉來眼去,他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作不知道。

事後多爾袞通過各種擡旗,余丁補足的方式,補足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的旗丁人數,還重建了漢八旗等。然多爾袞知道,他們八旗的核心戰力,已經比不過錦州大戰前了。

好在只要不對上王鬥的靖邊軍,八旗戰力在此時東亞還是頂尖的,從他們勢如破竹的攻掠朝鮮、日本也證明這一點。

而且多爾袞又建了八旗朝鮮,八旗日本,每八旗旗丁人數一萬六千,二者相加就有旗丁三萬二千。

雖然多爾袞認為這些朝鮮人,日本人戰力難以保證,如八旗日本,只有內中的武士才能達到披甲兵標準,大多還是層次最低的步甲,那些朝鮮人戰力更低了。

不過他們內中的鐵炮手還是不錯的,他們足輕的“槍衾”戰術也有可取之處。

那些朝鮮人弓箭手也不錯,他們的箭速飛快,在輕箭的效率輸出上甚至超過蒙古人。

最重要的,這些人壯大了旗丁人數,現滿、蒙、漢、朝、日四十旗,兵額人數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

……

此次國戰,關系到清國能否進取中原,甚至國運存亡,所以滿清可謂傾國而出。

滿、蒙、漢、朝、日四十旗中,蒙八旗二萬三千六百旗丁,全丁而出。

漢八旗三萬二千旗丁,全丁而出。

日八旗一萬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鮮八旗一萬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甚至滿八旗六萬二千旗丁,亦出丁六萬人,只余二千旗丁防守盛京,別處城堡村寨,更只有余丁與婦孺守城。

同時多爾袞還傳諭自己鐵杆科爾沁部,讓他們出動旗丁二萬人,內披甲兵五千。

還有外藩蒙古敖漢部、奈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等,他們都需出兵,而且至少出兵丁口數的三分之二,共約有旗丁一萬,披甲兵三千人。

如此相加,此次清國共出動旗丁戰兵約十八萬人。

此外還有七萬包衣阿哈隨軍,推運糧草輜重,搬理繳獲,處理雜事等。

這也是必要的,如有繳獲,難道還讓那些披甲旗丁自己推車挑米?

如遇攻城,甚至讓他們自己制作盾車,挑土填壕?

此時八旗大多駐防盛京周邊,又實行兵民一體制,軍械糧草也大多自備,征集令下達後,他們匯集飛快。特別那些滿蒙旗丁,更幾乎家家都有馬騾,集結速度更快。

只有外藩蒙古各部動作會慢些,他們也將陸續在營州、山海關等處匯齊。

還有隨軍的包衣阿哈們,也會慢慢匯集,在戶部承政英額爾岱的統領下向前方運送糧米輜重。

皇太極當朝時,力主八旗正規化,也在軍中實行了一些糧餉制度,雖然不多,大部分人還是自帶幹糧。但考慮到可能要在山海關等處待幾個月,多爾袞認為公中有必要出這筆糧草,正好從朝鮮、日本等處搶來的糧米可派上用場。

而對此次征伐明朝,清國上下個個都信心十足,明國境內,清軍唯一懼怕的只有靖邊軍了,楊國柱、吳三桂等人只能說可作為對手,但談不上懼怕。

至於流寇,雖然勢大,但想必戰鬥力也有限,畢竟聽說他們多由投降的明軍組成,而明軍是什麽德性,他們大清兵再清楚不過。

更妙的是,流寇的注意力可能還會放到王鬥身上,這樣自己懼怕的靖邊軍就被纏住了。

大清兵再無後顧之憂,所以就算這次不能定鼎中原,至少也可以好好搶一把,好幾年了,明國境內想必很肥了。特別幾月後就是夏糧收成,又幾月後,就是秋糧收獲,更多的物資可搶。

八旗雖然沒有兵餉,但每次擄獲都有分賞,金銀財帛,牛羊人口,茶米油鹽,勇敢者還有馬匹盔甲賞賜,加上私藏戰利品,每次出征各旗丁都是腰包滿滿的。

所以此次出征,家家踴躍,各城鎮村寨,到處是一派子送父,妻送夫的感人畫面。

家中丁口多的,余丁們也是踴躍參軍,心甘情願作為輔兵雜役存在,跟隨自己的父兄出戰。

他們戰後雖沒有分賞,但私藏戰利品卻是潛規則,甚至有人盤算多搶幾個包衣回來,代替自己耕田種地。

清國上下彌漫著一股狂熱雀躍的氣息,甚至有狂熱分子喊道:“南朝將亡,國朝定鼎,就在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