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斯文掃地

馬國璽沉默,老實說,他也摸不清楚王鬥到底要搞什麽,而如李邦華說的,未來宣府鎮,安北都護府冗官冗吏也確實是真的。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這是馬國璽贊同的,但眼下局勢,明顯向冗政方面發展。

國朝初期,一府縣之地,幾個官員加一些小吏,就可以治理一片龐大的地方,然到了現在,全國的官吏數量,何止是國初的十倍?每年收來錢糧,光養官養吏,就是個沉重的負擔。

現觀王鬥行事,對吏員還進行了更加的細化。

以保安州來說,往日不過吏目一員,司吏六員,典吏六員,承發一員,然後余者儒學、陰陽司、醫學司、僧道司、永興倉、備荒倉等各吏員一、二名。

但到現在,吃俸祿人數,怕已經猛增多少倍,馬國璽不明白,王鬥以後如何來養活這些吏員。

至於李邦華擔心的此輩奸邪,馬國璽倒不以為然,吏胥之所以大害,是因為他們長據地方,而且沒有升遷的希望。

很多人幹一輩子,還是個不入流的小吏,連品級都沒有,所以他們對錢財更為酷好。加上盤據地方,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一代,成為根深蒂固的豪強勢力,才能愚弄官員,操持地方。

其實這點好解決,如官員那樣異地而職便可,觀王鬥也是這樣做的,每次招了吏員,總不在本堡本城任職,而是調到外地,雖不如官員那樣需回避一省或是數省,甚至南北對調,但已然足矣。

而且這些吏員還有升遷的希望,一級一級往上爬,從科級一直到部級,足以讓這些小吏們奮鬥了。

吏員最高不是從九品,若官員一樣,有自己奮鬥的方向,馬國璽認為這是王鬥的神來之筆。

他不願全盤否定,最終還是說道:“永寧侯也非全然步入歧途,吾觀永寧侯之意,顯有不拘一格之心,擴大人才方面錄用,甚至更看重明法、明算、明書諸科專人,此為地方通用實用之材也。”

他說:“科舉走到如今,弊端重重,以國初來說,尚能不拘一格,以薦舉、科舉、吏員諸途徑登進人才。而後則逐漸專用科舉,科舉之中又尤重進士,舉人、貢生大受輕賤,進士偏重之弊,積二三百年矣,永寧侯此為拔亂反正也。”

李邦華張了張嘴,最終還是聽下去,畢竟,馬國璽說的也是事實。

就聽馬國璽沉聲道:“且,親民官當以熟悉地方要務為主,便若漢時縣令,多取郡吏之尤異者,是以習其事而無不勝之患。然觀國朝眼下,選拔過於狹隘,諸書生大多不通實務,又豈是地方豪強對手?”

他說道:“地方州官事務,現還尤為繁雜,以縣令一人之身,坐理數萬戶賦稅,色目繁猥又倍於昔時,豈不舉目惶惶,聽任地方擺布乎?永寧侯以熟悉地方吏員任官,各通用實材,當可鉗制地方惡吏鄉紳!”

他最後道:“雖吾仍有疑慮,恐以後冗吏冗政,然眼下看來,永寧侯之策,不失為更改國朝積弊之良方良策,日後如何,吾拭目以待。”

說到這裏,馬國璽拿起自己面前酒杯,一飲而盡。

李邦華目光閃閃,不由得站起來。

確實,大明到了現在,選官任官制,可謂積弊重重,特別科舉制飽受各方抨擊。

大明到了現在,盡以進士為貴,只是這些進士們,盡數為熟讀八股文出身,各地方州縣官人選,基本也由這些初釋褐之書生擔任,這些人中,通曉吏事者十不一二,而軟弱無能者則居其中八九。

吏部委任時也不精心選擇,常常以探籌投鉤為選用之法,最後造成了“以百裏之命付之阘茸不材之人,既以害民,而卒至於自害”的局面。

按理說了,地方官員都應該由熟悉地方事務的人出任,然看上面這些八股文書生,顯然是不合格的,他們不通實物,地方把持在吏員及鄉紳手中,就可以理解。

而且就算大明現在仍在考明法、明算、明字三科,但他們的身份地位,遠遠不如進士科尊貴,這些專門人才的選用,錄取後也只在與專業有關的機構任職。

便如國子監的明算科,負責整個國家的工程、預算、財經等方面事宜,事情很重要,身份卻很卑下,而且升職空間狹窄,所以每個學子都不願意考這三科。

相反,八股文作得好的書生們,反而任職空間廣闊,升遷快速,當然造成千軍萬馬,只考進士。

國朝積弊,李邦華又如何不知?然改革,又從何改起?

說起官員的操守,其實也好不到哪裏去,比吏員優不了多久,飽讀聖賢書的書生們,最後為官之時,也盡是貪婪驕慢、沒有絲毫報效國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