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微服私訪(上)(第2/3頁)

不過很多小食攤所燃之物引起李邦華注意。

“這是……”

馬國璽說道:“哦,此物叫蜂窩煤,聽聞是永寧侯爺研制的。”

他注意李邦華的臉色,原本以為李欽差會大罵王鬥不務正業,專搞些奇技淫巧,沒想到李邦華卻是額首:“此為造福民生之事,大善。”

李邦華當然有自己的風骨原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王鬥善政之處,他也不會違了自己本心。

他早在注意這個煤球了,現在更是仔細觀察,比起柴火,此物確實煙火小,火苗足,簡便易運,觀城內到處使用此物,想必鎮內使用普遍,小民運制此物,也增加一些謀生之路。

李邦華心思復雜,王鬥擅政之處,由此物便可見一斑。

天降王鬥,此為大明之幸,還是大明之禍?

他背手看著街道,總覺隱隱不對,良久,他才想起來,城內兵丁跑哪裏去了?

早前他進入懷來城就有這種感覺,現在想起來,身為路城,豈會沒有守軍駐軍?怎麽人影全無?

問起這事,馬國璽只是苦笑,王鬥增加忠義營,各將的家丁全部被招選進去,余者慢慢的,也被安排各類職務,融入到各行各業去了,可說現在整個東路,已經沒有原來軍隊存在。

李邦華吃了一驚,隨後大怒:“宣府鎮內太平安寧,然一路之城,總需防範盜賊匪徒,便是暴民亂事,也需彈壓。沒有兵丁,這當如何,永寧侯意欲何為?”

馬國璽解釋,城內雖沒有軍隊,但卻新設維持治安的巡捕房,城外密布的屯堡,內盡有精良的屯丁。況乎永寧城等處,駐有精銳的靖邊軍,安全方面,倒不是問題。

當時永寧侯處理這些舊軍,城內外盡是反應平淡,有職務歸宿,也沒什麽舊軍喧嘩鬧事。

他指著街那邊轉來的一甲頭戴紅氈暖帽,內一半背鳥銃,一半挎腰刀鐵鎖,身穿青色短罩甲的巡邏人員,說道:“看,那些就是巡捕,兵員裁撤之時,一些人就進入巡捕房。”

李邦華臉色陰晴不定,看著這些人走來,倒也氣勢森嚴,近近過來一看,各人衣甲左胸上端,還別著一塊長形小銅牌,上書“巡捕”二個大字。

銅牌下方還有一行小字,似乎記著各人姓名,還有他們的牌號,類似腰牌的存在。

這些人過來時,為首一個腰別手銃,帶著腰刀的人見李邦華盯著自己,目光怪異得令人毛骨悚然,不由皺眉掃了他一眼,看他類似良民存在,便沒有停下,領著部下,自顧自走了。

李邦華看著他們遠去另一條街,也不知該如何評價這個事,良久,化為重重一嘆。

他們在各街逛著,除了新鮮的各類煩心事,懷來街景,倒讓李邦華與隨從看得興味昂然。

更是萬家燈火了,街頭巷角,密密燈籠掛滿不停,由此也可見懷來城的民間富足,熱騰騰的飯菜香味更加撲鼻了,各茶樓酒肆進出人等不停,個個盡是生意興隆,各類口音喧囂於耳。

便是街邊的小食鋪,一樣人流爆滿,不同層次的人,依自己的財力,滿足著自己的需求。

這個地方充滿生氣與笑容,人們不用擔心兵火,不用擔心流賊,不用擔心韃虜,他們穿著新衣,伴著美食,太平悠閑過著自己生活。

看著這太平景色,特別來來往往,很多人舉止有禮,就聞寒暄聲,招呼聲,不絕於耳。

李邦華忽然一陣恍惚,百姓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聖人所言之景,一幕幕,都在東路與宣府鎮各處實現,難道王鬥做的才是對的?

他重重嘆息:“永寧侯在教化上是有大功的。”

他對馬國璽道:“兵憲一樣功不可沒。”

李邦華也聽說了,東路延慶州、懷來城二處,文人士紳,商人官員較多,很多外來富戶,也喜歡移居懷來城或延慶城,這些人自然層次素質較高。

其實若沒了利害關系,沒了家族與國家的思想爭鬥,不可否認,這些人的個人修養素質,要比普通下層百姓為高,畢竟有讀了書,受了教育。

而他們在馬國璽治下,論起功勞,自然要算馬國璽一份。

得李邦華之贊,馬國璽心情愉快,他笑呵呵道:“衣食足而識榮辱,倉廩足而知禮節,百姓能吃飽飯,自然教化上就上去了,下官不敢居功。”

他笑容滿面的,忽然又醒覺,難道這一切已讓自己真心感到自豪,以致象個炫耀的小孩般,迫不及待向外人炫說?

只是,看著街上的行人,雖寒意正濃,這些人與眼前所物,卻傳來一陣陣溫暖。